鉴得失,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1 / 2)

鉴得失,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鉴得失、知兴替”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文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乃镜子,意思是说,以铜作镜子,可以使人的衣冠整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以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习近平引用“鉴得失、知兴替”,鼓励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精华。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列传》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魏征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诫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此语乃唐太宗在痛失魏征之后的感叹。

“史,记事者也。”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以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代代人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而历史是“前车之鉴”,前人之得,可以效仿学习;前人之史,可以引以为戒。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这些名言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知史而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