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之礼仪,向来不简单。
所以知县李洪旭对此,也是用尽了心思。
处处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留下任何可让人诟病之处。
九星阁之内,一行人簇拥着进去。按地位尊卑上楼,直至五楼一露天阁。
放眼去,便是定海全城。其视野开阔,宛若九星揽月之处,故得名揽月阁。
朱纨无言,众人便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不敢有任何的动作,甚至连话都不敢说一句。
直到朱纨淡淡一声:“诸位,请坐吧!”
但也仍旧无人敢动,只有朱纨在主桌主位坐定之后,众人才依次落座。
作为后生晚辈,又不是官场中人,许贤只有坐在次桌之上。就连李洪旭本人,也只是坐在主桌的末尾之上。
不过许贤还是远远望了过去,虽说官服已经脱掉,但是朱纨身上的那股封疆大吏的气势,仍旧是非常的足。
有些消瘦的形容,散发的却是阵阵威严之气。嘉靖二十六年,朱纨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种威严,是岁月的沉淀。
算起来,朱纨应该是刚刚调任浙江巡抚之职,然后就急忙来定海县视察了。
舟车劳顿,怕是已经半月有余。
五十多的人脸上,也显现出了一种羸弱之态。
不过言语之间的正气,却一点儿不少:“诸位,沿海倭寇肆掠,海盗猖獗,一直都是朝廷一大忧患。本抚既任浙江巡抚,定然将这倭患海乱放在心上,争取早日还百姓安宁。当然,本抚一人之力绵薄,希望诸位一同付出。”
众人闻言,无不同意的,纷纷表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些官话,许贤听得不多,但是见得很多。正史之中,尚且有很多这样的加载。还不算那些野史小说什么的,实在是数不胜数。
不过这朱纨说出这话,许贤还是非常的相信的。大明朝之时,倭寇猖獗,抗倭名将也不在少数。
戚继光,余大猷,唐顺之,都是后世流传甚广的名将。这个朱纨虽然不在此之列,却也是抗倭名将之一。不论是抗倭之决心,还是策略,都是毋庸置疑的。
“此次在沿海各县巡察,第一个到的是定海县,这其中,是有深意的。本抚听闻,定海县在此次倭患之中,表现突出。全城无一人伤亡,无一人饿死,还主动出击,剿灭倭寇十数人。这是值得其他各县,学习的。”
朱纨酒过三巡,便直言道。
李洪旭脸上有光,却仍谦虚:“抚台大人盛赞,下官愧不敢当。若是本县有精兵良将,怎能任由倭寇猖獗。”
朱纨叹息一声:“此言不差,倭寇猖獗,并非倭寇强大不可挡。实是官府应对不力,没有强有力的打击。本抚这次,就是要联合精兵良将,永绝倭患。”
“好,抚台大人威武,这是百姓之福啊!”
众人满脸崇拜的表情,只有许贤一人,淡淡一笑。
不过,没有注意到许贤这样的反应。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而已,本来都没有资格到这里来的,谁会在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