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最后的事业
收复台湾,乃是郑氏集团事业之新起点,郑成功以他人生最后一年的短暂时间,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历史,其所建立勋业之伟大,足以列入中国历史最伟大人物之列。
在赤嵌城投降后,郑成功将赤嵌城改为东都明京,并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在收复热兰遮城后,又改为安平镇,此举拉开郑氏经营台湾之序幕。
郑成功对开拓台湾,奠定抗清基地充满信心,他发布命令道:“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本藩已手辟草昧,与尔文武各官及各镇大小将领官兵家眷,聿来胥宇,总必创建田宅等项,以遗子孙计。但一劳永逸,当以己力经营,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以及后来荷兰人的经营,但是所开拓之地仍然非常有限,台湾岛面积广阔,物产繁多,地理条件对农林渔业均十分有利,加之台湾一直作为一个商业贸易重要基地,开拓前景十分乐观。郑成功的原则是不与当地原居民发生纠纷与冲突,所以严禁侵占当地百姓的耕地、财产,在尚未开发之地,文武官员及各级将士,得可以得到一块土地,盖建房屋,开辟田地,并将此土地定为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久性用地。
郑成功在开拓台湾的措施上,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即便以今日之眼光视之,亦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远见卓识。譬如在经济开发上,鼓励多种经营,包括渔业、耕作业、林业及商业等,在难以开发利用的汛地,鼓励开发,如果各级将领在汛地中的山林地带开发,还给予奖励。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成功还具有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的发布的命令中,强调开发山林陂池过程中,“须自照管爱惜,不可斧斤不时,竭泽而渔,庶后来永享无疆之利。”
开拓台湾之艰辛,远远超过想象。由于台湾的热带湿热气候,原始丛林密布,愈往岛内,山峦层层叠叠,丛林中遍布湿毒之气,令人恐怖难安。虽然郑成功在政策上采取了种种刺激拓荒的措施,但是很多人仍然无法适应这片仍处原始状态的土地,大量的士兵中屯垦过程中因水土不服而导致疾病,疾病又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开,结果病倒的士兵有十之七八,其中不少人死亡。
在开拓的前期,由于开垦规模尚小,郑成功的军队时常陷入缺粮的境地,特别在围困热兰遮城期间,郑军有时每个官兵,一日只能吃两顿饭,后来以十锭黄金向台湾一些本土居民购买粮食,才缓解粮食危机。由于开拓台湾之艰难,当时留守在厦门、金门的郑军将士,没有人愿意渡海到台湾去。
1662年正月,郑成功命令留守厦门岛的郑泰、洪旭、黄廷等人将思明将士的家眷迁往台湾,以增加台湾的人口与劳动力。此命令遭到了厦门将士的抵制,当时大家的看法,去台湾就象到鬼门关一样,似乎只要一去,便没有生还的机会了。郑成功的这些部将们竟然开始公然违抗命令,洪旭、黄廷等人索性将郑成功派往厦门岛的人强行扣留,不发一船到台湾,这在郑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情形。
并非所有的人都鼠目寸光,台湾岛虽然表面上蒙盖着荒凉与原始,但是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却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户都事杨英是深刻认识到台湾的得天独厚之优势,他对郑成功说:“英随藩主十四年许矣,扈从历遍,未有如此处土地膏腴饶沃也。惜乎土民耕种,未得其法,无有人教之耳。”台湾本土居民原始而落后的耕种方法,使得这块神奇的土地远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说秋收时节,“土民逐穗而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一甲之后,云采数十日方完,访其开垦,不知犁耙锄斧之快……如此虽有广土众民,竟料人事不齐。”杨英同时建议,发给农民\"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使教耕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彼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谓不欣然效尤,变其旧习之难且劳者,未之有也。”并且建议\"垦多力耕者有赏,怠玩少作者有罚。……度其力量授田,然后计亩徵输焉。”如此一来,据杨英的估算,“年可岁供百万也。”
郑成功经营台湾,使得台湾的农业迅速摆脱了原始的耕作模式,农业技术得到质的飞跃,虽然他在收复热兰遮城后的几个月内便去世,但仍然是台湾开发史上最重要之人物,为郑经时代更大规模的拓荒打下坚实的基础。
驱荷夷出境后,郑成功击败了最强劲的海上竞争对手,当之无愧地成为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在台湾战役之前,荷兰人多次劫掠郑成功的商船,导致郑成功在1656年对荷兰实行贸易制裁,两年的贸易制裁令荷兰人损失惨重,被迫低头每年向郑成功缴纳一定数量的银两与战略物质,换取郑成功取消贸易制裁。但是荷兰人很快又暴露其贪婪的本性,之后又多次阻挠郑氏商船的海上贸易,只是在荷兰人战败之后,郑成功才牢牢地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
郑成功戎马一生,抗清是他最重要的活动,他在成长为一名杰出将领的同时,也表现出商业上的超人天份,虽然他的海上贸易活动只是作为抗清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掩盖不住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商人的事实。他的海上贸易范围北至日本,南至东南亚。
根据史料纪载:“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偏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我朝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郑成功已经顺应了近代世界商业经济兴起的潮流,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落后的清政府千方百计地实施海禁政策,但其实仍然受惠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因为大量内地的商品,通过种种非法的渠道被送抵厦门,再通过郑氏的商船销往国外,这无形中也刺激了清廷控制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他还是了解太少,对他的伟大事业仍然严重地低估,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将他置于中国历史的背景之下来评价,而很少将他放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背景下来对待。
意大利学者白蒂给郑成功的一些评价,笔者认为是恰如其分的,略摘于下:
“郑成功成为中国商人利益的最重要的保护者,成为唯一能保护中国商人免遭欧洲人榨取的人物。”
“郑成功在海上贸易中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他所拥有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得他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政治组织的领袖,一个没有边界的海上王国的主宰。就此而言,郑成功的雄心壮志是惊人的,是不可战胜的。与此同时,郑成功也受到远东诸国的敬畏。”
“郑成功之死,意味站保卫自己免遭欧洲人侵略和剥削的最后一线希望已经破灭;同时,也意味着确保各自经济、地理和政治完整性的最后一道长城已经崩溃。国姓爷特殊王国的灭亡,使东亚诸国推动不了最后一次机会,也从此不再有足够的力量起来对抗西方人的侵略。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下一个出纪出现了。”
郑成功是保卫华人免遭欧洲人迫害之最后长城,除了驱荷兰人出台湾之外,郑成功还有一个未完成事业,他本想出兵吕宋,打击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
对海外华人而言,最残酷的敌人并非荷兰人,而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在1603年与1639年两次对吕宋华人发动大屠杀,这两次大屠杀华人死亡人数均超过两万人。可是从晚明到清初,无论是明政府还是清政府,对海外华人之生死甚为淡漠,特别是清政府,“不能保之,且以为叛民,任其杀虐,破家荡产,莫可吁诉”,海外华人的处境十分危恶,生存的权利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盘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成为海外华人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惟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