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乌率这支舰队行驶到澎湖列岛后,有三艘船出了问题,其中两艘大船、一艘小船,由于停泊在不合适的水域,导致这三艘船的锚链被风吹断,只得返回台湾进行维修。而剩下的一艘大船与一艘小船,并没有如期驶向对岸的福建,联合清军作战,考乌自作主张,将这两艘船驶回巴达维亚,乘机溜走了。
荷兰人内部的矛盾,使得联合清军作战的计划泡汤了。不仅如此,热兰遮城的荷兰人不仅未能通过打击福建方面的郑军来牵制围困在城外的部队,反而跑了两艘船,以及船上的士兵、火药、粮食。这使得热兰遮城内的荷兰人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处境更加恶化,此时城内可以拿起武器作战的强壮士兵,已经不足四百人,而疾病与死亡却仍然如恶梦一般困扰着他们。
这些自认为勇敢的荷兰人开始向郑军投降,首先是一名上等兵投降,接着是一名军曹,然后又有三名士兵相续投降。
投降的士兵供出了城内的情况,并且还向郑成功供出城堡的弱点所在,并建议郑军率先攻取乌特利支外堡以其附近的外堡山,这样可以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居高临下攻击热兰遮城。
这个价值连城的情报对郑军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62年1月,郑军在乌特利支外堡南面与东南筑起三座炮台,并且挖了大量的壕沟,修筑许多防墙与防栅,运进二十八门大炮以及数千名的士兵。与第一次进攻热兰遮城相比,郑军进攻乌特利支堡的战役准备充分,在战术上更是进步神速,虽然这场战斗在郑成功征战史中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其意义非凡,因为这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战争。
郑军没有再犯下同样的错误,大炮并没有被置于旷野,而是有炮台为掩体,士兵也躲在壕沟与防栅之后,以避免在荷兰强大火炮下遭到重大伤亡。
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对乌特利支堡的进攻开始了。
中国军队首先开炮,二十八门大炮的轰鸣声拉开了战斗的帷幕,从南面与东面猛轰乌特利支堡,荷兰人也开炮还击,中国军队的火炮数量要比荷兰人多,在对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炮击,郑军的大炮轰塌了城墙,郑成功两次组织突击队,想乘势夺取城堡,但是由于荷兰人火力很猛烈,未能成功。看来继续炮击是更佳选择,郑成功下令继续开炮,将乌特利支堡彻底摧毁,一颗颗无情的炮弹落在城堡上,这次炮击一直持续到了晚上,荷兰人的这个外堡被炸为一片废墟。
荷兰人被迫放弃这片废墟,退入热兰遮城。
乌特利支堡的炮战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但是荷兰人还留了一手,在撤退之时,他们将四大桶火药埋在地窖内,然后拉了一条导火索。在战斗胜利后,郑成功想亲自巡视被炸平的乌特利支堡,但此举被投降的荷兰人汉斯所阻,汉斯告诫他要提防荷兰人善用的诡计,果不出所料,当一部分郑军进攻到堡内时,埋在地窖中的火药的导火索被点燃,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不少郑军士兵当场被炸死。
入夜时分,中国军队完全占领外堡山,夺取这个制高点,便直接威胁热兰遮城的安全了,因为郑军的火炮可以居高临下炮击热兰遮城。乌特利支外堡的失陷,使得热兰遮城已危在旦夕。中国士兵以神奇般的速度适应了近代化的战争,在夺取外堡山后,郑军迅速在山上挖战壕,并筑起一座大型炮台,构筑坚固的防墙,防墙的厚度约在五米,高度约有三点五米,以此来避免遭受到热兰遮城的炮击。
荷兰人为了保卫热兰遮城,几乎所有的火器都开火了:大炮、迫击炮、步枪、手榴弹等,夜空中火光四窜,荷兰人明白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在热兰遮城内,荷兰人召开军事会议,以商定热兰遮城的命运,台湾总督揆一仍然对战局心存幻想,还寄希望于巴达维亚增派援军,他认为城内的粮食还可以支撑四个月以上。但是揆一的主张只是少数派,城堡内的荷兰人总数已经锐减到了五百人,要坚守这座城堡只是痴人妄想罢了。
最后揆一被迫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开城投降。荷兰人开始与郑成功进行谈判,他们只是想体面地退出战争,郑成功达到了目的,他慷慨地顾全了战败者的面子。1662年2月1日,双方在停火协议上签字。这份条约共有十八款。根据这份条约,荷兰人将热兰遮城堡、外堡、大炮、剩余的军用物资、商品、现金以及其他属于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全部移交给郑成功。郑成功则将掳获的四艘荷兰船只归还,并且同意荷兰人以扬旗、鸣炮、荷枪、击鼓、列队的方式体面地上船,让这些殖民者挽回最后的颜面。
热兰遮城生还的荷兰人只有五百人左右,在郑成功长达九个月的围困战中,荷兰人死亡人数一千六百多人,有些死于炮火,有些则死于疾病,其余的幸运者虽然背负战败者之名,但总算可以逃离地狱般的热兰遮城,呼吸海上的新鲜空气了。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历史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
郑成功解放台湾之役,不独是郑军与荷兰殖民者的战争,不仅是中国与西方一次战争,如果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这场战争,是东方国家在西方国家全球扩张背景下的一场反击战,郑成功是那个时代惟一可以阻挡欧洲人在远东扩张的东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使得欧洲殖民者全面侵略中国的时间被大大推迟。同时,这场战争也不仅仅是收复了台湾这块中国的领土,而且也确定了郑成功在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他不独是中国的英雄,他也是东亚的英雄,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英雄。
不要忘了荷兰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之一,但是郑成功在装备精良的荷兰近代化武装之前,仍然取得巨大的胜利,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中国军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郑成功发动攻台的时机相当好,一方面是由于清顺治帝去世,清军不能大举南下,这便减少了后顾之忧,再则郑军冒着暴风惊涛海上行军,出其不意顺利登陆,而且选择了涨大潮的时间,使得舰队得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水道,这些显示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地利,是郑军登陆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将荷兰军队困在两座城堡之内,形成了战略的主动性,而荷兰的援军则必须从遥远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北上支援。人和,是郑成功的攻台之战得到台湾人民之支持,且在军队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而荷兰内部矛盾重重,更削弱其战力斗。
其次是郑成功能够知己知彼,与后世的鸦片战争相比,晚清的中国军队对西方人的了解程度,还比不上一百八十年前的郑成功,在征台战争开始时,郑成功对荷兰人在武器上的优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逊色于荷兰人,但并非落后许多,在郑军中,也有拥有欧洲人制造的大型火炮,在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方面因素,对这场战争的胜利,郑成功是有胜算的。
再次,郑军在海上战术中表现出卓越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郑成功也得益于其父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荷兰人所取得的经验,在火炮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郑成功采取以火船逼近的战术,以火攻这种古老却有效的战术取得非常优异的战果。而在对付巴达维亚援军舰队时,郑成功充分利用风向、潮流变化,在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隐蔽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当风向、潮流不利于荷兰船只时,则果敢投入进攻,抓住荷兰舰只搁浅的有利机会,一举击沉其主力舰,在海军战术应用上可以说炉火纯青。
其四,郑军在战场上认真向敌人学习攻防之术,并很快适应并掌握了近代化战争的战法,从第一次进攻赤兰遮城的失利中,郑军交付了高昂的学费,火炮与士兵均在缺少掩体情况下,置于敌人炮火打击范围。但是郑军很快在荷兰降兵的指导下,以令人惊咤的速度学会了荷兰人的热兵器时代战争的原则,并且在乌特利支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我们回顾郑军南京之役的失利时,发现南京城下的郑军,与赤兰遮城下的郑军犯了同一个错误,凤仪门外的驻军将大炮架设在路旁,根本没有掩体的保护,以致于清军在反击时,轻松炸毁了郑军的大炮。郑成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军的统帅,而耻于向敌人中的普通士兵请教,他的谦虚善学是郑军战斗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
荷兰人进入台湾的时间是1624年,即郑成功出生的那一年,被驱逐的时间是1662年,总计三十八年。台湾之开拓,始于颜思齐、郑芝龙,现郑成功继续先人之事业,他在征台之役胜利后,难掩内心之激动与豪情,慨然赋诗一首: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