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对粮饷极其重视,这是他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军纪上之严酷也是有名的。黄兴、万礼等率数镇兵力到诏安筹集粮饷后,于1653年二月擅自返回厦门岛,郑成功愤怒地责问说:“未闻帅令,擅自归回,是欲何为?”下令调查谁提出要返回,结果查出来乃是部将王怡、若骥二人的主意,结果郑成功下令将王怡处死,将若骥捆责革职。黄兴、万礼等将领也同样遭到降级处分。
永历六年,是南明史中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郑军开始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在福建南部攻城掠地,歼灭数万名清军,郑成功以强人的姿态倔强地崛起于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同时,在西南方向,李定国以坚强的意志与才华横溢的军事才能,横扫清军,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广州失陷后,西南抗清的形势变化。永历四年十一月,广州、桂林相续失守,永历帝无兵无将,只得选择与大西军的合作,孙可望派五千人马入南宁保护永历帝,继而又得到梦寐已久的\"秦王\"称号,并将永历帝迎入贵州安隆,大西军与南明的结合,开始了一个抗清运动的新高潮。
1652年,大西军兵分两路,大举出击,一路由刘文秀统率六万人马,攻叙州、泸州、破重庆,占成都,但在保宁之战中,被吴三桂的清军所击败;另一路由李定国统率八万步、骑兵与象兵,由川东入湖南,连下沅州、靖州、武冈、宝庆,在攻占全州后,李定国挥师急趋桂林,七月四日,攻破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身亡,南明叛将陈邦傅被生擒。此役实为南明抗清以来所未曾有之辉煌胜利。之后李定国大军再收复平乐、梧州、柳州、南宁诸地。九月挥师北上,夺永州、衡州,略岳州,横扫湖南。十一月,清定远大将军尼堪率十余万入湖南,攻衡州,李定国设伏兵,阵斩尼堪,再度震惊清廷。纵观东南战局与西南战局,1652年均可视为南明史上最辉煌之一年,尼堪亲王、定南王孔有德、浙闽总督陈锦等清军重要将领均在这一年毙命,实大快人心之事。可惜的是,即便是大西军,内部仍然象南明政府一样,权力斗争激烈而残酷,以致于大好局面难以为续,此后文再说。
清军在广西战场与湖南战场遭到空前的惨败,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内部开始试图与郑成功议和,在一份提交给朝廷的密奏稿中有这样的提议:“成功等作贼既久,狼子野心,臣等非敢保其不叛,亦难必其就抚。但今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且湖南之贼,或由江西,或由广东,皆可通闽,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故姑以招抚一策,先将此贼牢笼,息兵养民,察其动静;苟有反侧,仍即剪除。”
这份密奏明确提出招抚郑成功的建议。
清政府想要招抚郑成功,是因为清廷握有一张王牌,这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被挟持往北京已经好几年了,为什么到现在清廷才想起使用这张王牌呢?这里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在郑芝龙投降过程中,清政府屡屡食言,不仅没有授予他闽粤总督之职,反倒挟持到北京,使他失去人身自由,清政府这种背信弃义的作法,想要一而再的奏效,那未免将所有人当傻瓜了。第二,郑成功的力量一直比较弱小,清廷也不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他根本没有实力与朝廷对抗,可是在吞并厦门岛之后,郑成功的势力突然膨胀起来,这是清政府没有想到的。第三,清廷对自己的军事力量一直是充满信心,入关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到1652年时,清廷却发现,战争远未结束,他们最强的对手才刚刚冒出头来,西南的大西军与东南的郑成功,就象两把尖刀,随时将插入清帝国柔软的腹部。
要启用郑芝龙这张王牌,清廷还需要做些假戏,首先是承认郑芝龙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清方将此不公正的责任推卸到已去世的摄政王多尔衮身上;其次,朝廷重申郑芝龙\"投诚有功\";第三,稍稍恢复郑芝龙的人身自由,但这也是有限度的,以\"毋轻出城行走,恐人借端诬陷\"为理由,限制郑芝龙的活动。
清廷企图从郑芝龙入手,即使不能招抚成功,至少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牵制郑成功,郑芝龙这条失水蛟龙,现在落得个傀儡的下场,他想要东山在起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能否顺利招抚郑成功。
1652年十月,清廷给浙闽总督刘清泰发出一道敕谕:
“近日海寇郑成功等屡次骚扰沿海郡县,本应剪除。朕但思昔年大兵下闽,伊父郑芝龙首先归顺,其子弟何忍背弃父兄,独造叛逆?此必地方官不体朕意,行事乖张,成功等虽有心向化,无路上达。又见伊父归顺之后,墨勒根王令人看守防范,又不计在籍亲人作何恩养安插,以致成功等疑惧反侧。朕又思郑芝龙既久经归顺,其子弟即我赤子,何必征剿?若成功等来归,即可用之海上,何必赴京?今已令郑芝龙作书,宣布朕之诚意,遣人往谕成功及伊弟郑鸿逵等知悉。如执迷不悟,尔即进剿。如芝龙家人回信到闽,成功、鸿逵等果发良心悔过,尔即一面奏报,一面遣才干官一二员到彼审察归顺的实,许以赦罪授官,仍听驻扎原住地方,不必赴京。凡浙、闽、广东海寇,俱责成防剿。其往来洋船,俱着管理,稽察奸宄,输纳税课。若能擒馘海中伪藩逆渠,不吝爵赏。”
清廷开出的价码不低,允许郑成功的军队仍然驻扎原地,并强调郑成功可以不必赴京,是因为当年郑芝龙就是这样中了满人的诡计,如果一味强调招抚后必须入京面圣,这就没有谈判的基础了,同时保留郑氏集团的军队以及在东南沿海垄断海上贸易的权利。
永历七年,儿不得不应。今骑虎难下,兵集难散。”为了逼迫郑成功接受和谈,清廷采取软硬兼施的伎俩,一方面将劫掠厦门岛的责任人福建巡抚张学圣、总兵马得功,兴泉道黄澍、巡抚王应元等人革职查办,另一方面加大对郑成功的军事打击,清政府的设想是攻陷郑成功在大陆的重要据点海澄,自从郑成功占据海澄后,就将海澄作为仅次于厦门岛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以军事打击来达到逼迫郑成功接受和谈的目的。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