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念初中,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灾难场景吓人,男女主很漂亮,突破世俗。
太细腻的东西,记不住,很钝感。
中年,看第二遍,灾难场景,一点也不吓人。
因为我接受了生死有命。
如果几年前,我有这份接受,就不会惊慌失常。
男女主角的美貌,我也习惯了。
过了中年,没那么看重相貌,干净整洁就行了。
不同的相貌,都是值得欣赏的岁月痕迹。
电影里那些情爱叛逆,那些艺术追求,那些金钱门第,也觉得可有可无。
都是年轻臆想的框架。
只有结尾,女主角垂垂老矣,将海洋之心归于大海。床头相框中,她用形形色色的冒险,遵从了男主角对她的叮嘱。
她永眠了,和泰坦尼克号的众人重逢了,她找到了归属。
这段看完,我有点潸然。
我这半年,沉浸于人类文明史。
尼罗河流域,农林渔牧,埃及文明。
古希腊海岸,贸易海运,雅典神庙。
意大利半岛,文艺复兴,金融世家。
英国日不落,工业革命,钢铁蒸汽。
美国产业园,信息革命,硅谷智能。
文明“迁巢”了好几轮,每一轮造新富,每一轮造文艺。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相当于将五轮文明一口气吞下。
我曾经想写一个男主角,他活了一万年,从尼罗河畔的土墙村庄开始活,活到21世纪,坐着飞机,订了去月球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