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潇忙问道:“岳丈大人,您这是怎么啦?”
蔡邕迟疑了片刻才道:“大司空荀爽和司隶校尉黄琬都不在这里。”
郭潇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蔡邕心里的担忧,这两人不在,就很有可能卷入了刺杀董卓这件事中。
顿了顿,蔡邕像是在自我安慰道:“大司空一向身体不好,有可能是病情加重了。”
蔡邕的话音刚落,就见殿外突然冲进来几名西凉士卒,他们在李肃的带领下,快步走到张温的面前。
李肃伸手一指张温,厉声道:“卫尉张温涉嫌谋刺相国大人,将其给我拿下。”
“诺。”
那几名士卒一拥而上,将一脸茫然的张温抓了起来。
张温这时惊醒过来,他大声叫道:“李肃,我何曾谋刺董相国,你这是诬陷。”
太尉马日磾起身拦住李肃道:“李将军,你说张卫尉谋刺董相国,可有证据?”
李肃:“回禀马太尉,张温的族弟张礼在上朝的路上带兵伏击相国大人,如今已被吕将军诛杀,张卫尉手下的兵马有多人被擒获,此事已经是罪证确凿,不容抵赖。”
马日磾听到这话,吃惊地瞪大眼睛。
旁边的王允虽然心里早有所觉,却也是吃惊不已。他在今天早上收到土孙瑞派人送来的密信,说是荀爽、黄琬要对董卓进行暗杀,可土孙瑞却没有告诉他,究竟有哪些人参与到其中。
如今看来,这张温的族弟张礼肯定是参与进来了。
张温大声叫嚷道:“我冤枉,此事我毫不知情。”
李肃挥手道:“带走。”
那几名士卒在群臣的注视下,将张温拖出了大殿。
也就在这时,皇宫里的内侍走进来通传,上朝的时间到了。
文武百官都知道今天这个大朝会肯定是要出大事了,大家一路胆战心惊地朝未央宫的宣室内走去。
在进入宣室的时候,郭潇与蔡邕只能分开进入宣室。蔡邕虽然是文官,官职却是左中郎将,只能随武将入朝。
而郭潇虽是武将出身,却因为他的并州牧比奋武将军职位要高,所以他被排在文官的队列之中。
众人脱掉鞋子,手捧着笏板,一路小跑地走进未央宫的宣室。文宫居东,向西而立,武将位西,向东而立。
等众官员各就各位,几名内侍簇拥着那位穿戴着天子的冠冕小刘协缓步进入宣室内。
等刘协在御座上坐定之后,董卓这才手握着剑柄,大摇大摆地走进宣室之中。
众臣都是脱鞋入内,唯有董卓一人可以剑履上朝。
郭潇看着董卓手扶着剑柄,大步地走过众臣的身边,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模样,心里暗自地摇头,董卓性格如此的张扬,难怪群臣皆不能容他。
随着董卓的到来,赞礼官开始督导文武百官执行朝会前那些繁琐的礼节。
礼毕之后,董卓立刻走到中央,向天子刘协拱手道:“陛下,今日老臣在上朝的路上遭到反贼的伏击,险遭不测。经臣查实,计有大司空荀爽、卫尉张温、司隶校尉黄琬、议郎郑泰等人涉及此案。臣请旨,将这些反贼的家眷、族人全部抓起来,尽皆处斩。”
小皇帝听到董卓要杀人,顿时吓得小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回答。
不过,董卓也不须要他作答,他向天子禀报,不过就是个形式,同时也就是通知诸位大臣罢了。
董卓向天子禀报之后,转身向诸位大臣问道:“诸位对此事可有异议?”
董卓瞪着一对牛眼,凶芒毕露地望着两边的文武大臣,好像是在寻找谁是此事的同谋一般。
众人都被他的气焰所摄,不敢出声反驳,
蔡邕站出来冲董卓拱手道:“相国大人,既然有人谋刺朝庭命官,此案自当交给庭尉府审理,按律治罪才是。”
董卓不满地瞪着蔡邕道:“蔡中郎,事情已经查明,何必要多此一举。”
蔡邕正要开口相劝,却见一名文官从东边的队伍里站出来道:“蔡中郎所言不差,有人涉嫌谋害朝庭命官,自该先交由庭尉府审理。若是相国大人私自施以刑法,又将至庭尉府于何地?”
董卓见又冒出来一个敢和自己叫板的小官,顿时大怒,他厉声喝斥道:“你是何人,敢在本相国面前放肆。”
那名官员拱手答道:“下官是庭尉左监法衍。”
董卓一脸鄙夷地道:“你一个小小的左监,竟敢在老夫的面前放肆,真是不知死活。来人,将其拖出去杖毙,已敬效尤。”
郭潇在后面听得目瞪口呆,昨天他还觉得董卓这人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般凶残霸道,可眼前发生的一幕,立刻让他刷新了三观。一句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要将人打死,这是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