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董卓遇刺的时候,司徒王允已经坐着马车抵达了未央宫,马车在未央宫前停下来的时候,管事王琪挑开马车的门帘走了进来。
王琪走上朝递给王允一卷白布帛道:“主上,这是尚书左仆射土孙瑞刚才塞给仆的,想来应该是给您的急信。”
王允接过布帛,展开来仔细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他愣怔了片刻,这才取过马车门楣上悬挂的灯笼,打开来将布帛烧掉。
随即,他起身走下马车,朝正向这边张望的土孙瑞点点头,然后迈步朝正在走下马车的大鸿卢杨彪走去。
…
汉朝的大朝会历来都是五日一朝,朝会的地点就在未央宫正殿的宣室内举行。
郭潇陪着蔡邕来到未央宫殿外的时候,时辰才刚过了寅时三刻,离卯时开朝还有一点时间。
此时,天已经大亮,前来参加朝会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地在未央宫大殿的正门前下马落轿,大家拱手互礼,相熟的官员们打着招呼,聊着天一起往台阶上走。
有些知道董卓今天遭到刺杀的官员都是面色凝重地快步走进未央宫的侧殿,深恐遭到有可能涉案的朝臣的连累。
郭潇让高勇和秦禄带着侍卫与蔡恒一起下去休息,他则陪着蔡邕一起迈步登上未央宫门前的石阶。
在宫门前,郭潇解下腰间的佩剑,交给站在一旁的内侍,内侍则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将宝剑放置在宫门前的剑架之上。
郭潇与蔡邕穿过宫门,来到未央宫的侧殿内,已经有许多官员提前赶到这里,正在等着上朝。
郭潇的官职是并州牧兼奋武将军,比蔡邕的左中郎官职将还要高上许多。可走在路上,遇到的官员全是都向蔡邕拱手致礼,对他这个年轻的并州牧则是完全的无视。
郭潇心里暗自埋怨蔡邕也不给他介绍一下,就在这时,一名看上去大约有四五十岁年纪,身穿绯红官袍的官员迎面走过来朝蔡邕拱手道:“伯喈兄。”
蔡邕拱手回礼,“文先。”
那个名叫文先的官员望着站在蔡邕身旁的郭潇,对蔡邕笑道:“伯喈兄,这位想必就是令婿郭使君吧?”
蔡邕笑着点点头,回头冲郭潇道:“秉德,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大鸿卢杨彪杨文先公。”
郭潇听到杨彪两个字,立刻抱拳施礼道:“不知是文先公当面,末将失礼了。”
杨彪微笑着上下打量了郭潇几眼,又对蔡邕道:“伯喈兄得此良婿,真是可喜可贺。”
蔡邕连连摇头道:“小婿顽劣不堪,日后还须文先你多多指教他才是。”
“岂敢,岂敢。”
杨彪谦虚了几句,随即压低声音向蔡邕问道:“伯喈兄,我刚才听说相国大人在今日上朝的路上遭到了刺杀,可有此事?”
蔡邕点头道:“确有此事,文先啊,今日的朝会,怕是又要兴起一场血雨腥风了。”
杨彪:“伯喈兄,如今这满朝的文武,也就是你说的话,相国大人还能听进去一二。今日之事,还要伯喈兄多多規劝相国大人,千万不要滥杀无辜。”
蔡邕忙道:“此事不须文先提醒,我自当尽力而为。”
“那就有劳伯喈兄了。”
杨彪说完,冲郭潇微微一点头,又向蔡邕拱拱手,这才快步转身离去。
等杨彪离开之后,郭潇对蔡邕小声道:“岳丈大人,他这是在拿您当枪使呢。”
蔡邕闻言就是一愣,他一时还没有想明白郭潇说的“当枪使”是个什么意思。
“岳丈大,他这是利用您来向相国大人求情,好为那些涉案官员的家眷谋求一条生路。”
蔡邕不满地道:“此事我本就该出面劝说相国大人,又何须别人来提醒。”
郭潇好心想要提醒蔡邕,却讨了个没趣,只得悻悻地闭上嘴。
蔡邕领着郭潇来到侧殿内,这里已经坐了许多等候上朝的官员。
蔡邕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与一些官员打着招呼。遇到几个对郭潇感兴趣的,他就替郭潇引见一下。
由于蔡邕和郭潇的官职都比较的低微,他们两只能在稍微靠外的地方找到位子坐下来,等待上朝的时间到来。
蔡邕坐在这里闲着无聊,就指点着坐在侧殿内的一些重要的官员给郭潇认识。
那些人中有太尉马日磾、司徒王允、太常陈纪、庭尉赵温、太仆韩融,光碌勋伏完、宗正赵岐、执金吾胡母班,还有卫尉张温。
蔡邕介绍到张温时,郭潇心里觉得很是奇怪,“张礼刺杀董卓都已经失败了,为何张温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难道他还不知道张礼刺杀董卓之事吗?”
郭潇正在想着心思,忽见坐在他身旁的蔡邕皱起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