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国士无双 下(1 / 2)

云胡不喜 永定四十年 1505 字 2021-07-14

也许是站累了,也许是想起什么往事疲倦了,徐侯爷一面说,一面坐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揉了揉额头,看着儿子:“十二年前,一个追随我多年的副将,经战沙场多年,立有赫赫战功,就因为在朝廷上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便被御史弹劾,说他不敬犯上,有心怀不轨之心。我那副将心有不忿,和弹劾之人当庭争论,但他一个莽夫,如何能说过御史文臣的三寸不烂之舌,两人争得愈发激烈,以至后来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你知道这件事情,陛下后来是如何裁决的吗?“

徐子璋从没听说过那一段旧事,没说话,也没摇头。

“当年这样一件事激起了几乎所有文臣的众怒,那位御史的上司,下属,姻亲,同窗,师长,同朝为官的友人,全都向陛下上本,要求重罚。就连京中的学子也在城中写了请愿书,跪于京兆尹府前要求严惩。“

“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最后他虽然留了一命,但却被陛下免职问罪,发配至西北边关,永不录用,妻女家眷皆被没入掖幽庭为婢。而那个御史,反而受到了圣上的安抚,赐医赐药,陛下还褒奖他为‘忠孝节义之人’。”提起往事,徐启诚脸上闪过一丝子璋不能理解的悲愤和痛苦,但很快,这种感情就被唇边的一缕讥诮取代:

“现在,你用你自己的愚蠢,给了那些人留下一个绝妙的把柄,让他们得到了一个留名青史的好机会。他们成了捍卫祖宗典范朝纲的有功之臣,而你,则成了一个离经叛道,不敬祖宗的不肖之子,逆臣,罪人。“

子璋被父亲训斥的满面发红,嘴唇颤抖,他一向不屑于服从生父的管教,更别说徐启诚自他少年之时便经常对他棍棒相加,但此刻,面对父亲的讽刺,他无话能辩,无话可说。

“坐在这里继续写一封谢罪折子,明日一早交给我,我带去宫里向圣上请罪。至于你,今日就留在这里思过,不必回去了。”徐启诚看了一眼儿子,面容不辨喜怒,“明日等我回来,你到我书房来一趟。”

子璋对父亲之前的话都以缄默回应,听到最后一句话,才勉强抬头开口:“父亲可是还有别的吩咐?”

“圣上着令内官传话,令我对你严加管教,你说,还能是因为什么,“徐启诚负起双手,“为父自然是要奉旨!“

====================================================================

太子被杖责的具体原因,虽然陈伯安已经下令封口,但是参与其中的少部分人还是知道内情的,比如徐子璋,再比如,此次和子璋一道联名上奏的其他东宫臣属,其中一个就是张廷臣。

------------------------------------------------------------------------------------------------------------------------

张府,当朝太子太傅张京辅府邸。

“冲动,鲁莽!“张京辅听完儿子详细叙述完整件事情的全部始末,忍不住摇头叹息,“你是不是也糊涂了,为什么不拦着太子?“

张廷臣是张京辅长子,和霍啟一样,同为项光的侍读。项光和子璋一行人议论海禁,起草奏疏时,他就在场,并且也在奏本上联名。因此,他算是此次隐秘事件为数不多的知情人。

廷臣抿了抿嘴,看着父亲,诚恳的说:“父亲,儿子以为,开放海禁没有错,这次太子所做所言也未必不对,海禁一事,太子和儿子,霍敖,霍啟和徐子璋四人都多次商讨,都认为此事有利于国计民生,更有助于当前的战局,势在必行,所以才写了折子,上报天听。“

你们不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说的有错没错,“张太傅知道儿子还不明白,重重摇了摇头,“此事的关键在于,你们太直白,太莽撞,太不知天高地厚,太不懂得运筹帷幄了!你们做事之前,既没有摸透陛下的心思,也没有认清当前的形势。你选择了一种最冲动的方式,使得满朝文武对你们,对开放海禁的好感度一下子降到了最低,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了解开海通商的利弊,便跟着朝堂上反对的大流,站到了所谓传统的一方,站到了你们的对立面上。”

“为父多次告诫你,圣意与人心,你们总要先占据一样,才好筹谋后事。”张太傅深深一叹,“如果众臣皆有意支持开海贸易,即便陛下心里不痛快,也不得不顾忌物议,将此事诉诸廷议,到那时自有你们作为的时机;又如果海禁一事,朝臣虽然反对,但陛下心中早有此意,你们此番上书,能够正中陛下下怀,那么即使被众臣弹劾,哪怕是陛下迫于朝臣的施压,将你们训斥或是贬谪,一切都还可以转圜,早晚有一天还能有你们起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