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看看如今,圣意和人心,你们占了什么?”
张京辅看着儿子,轻轻拍了拍桌子“你们什么都没有占!”
张廷臣垂下头,微微握拳,心中似有话要说,却没开口。
“这整个事情有一多半是那个徐子璋的主意,对不对?”张太傅看着儿子,淡淡的问。
“是,父亲,“廷臣抬起头,“我们几人当中,只有他最钟情于工匠制造之术,也只有他能够基于全局,对开海通商的利弊做出十分详尽的辨析,在这方面,太子,儿子和霍啟都只是提供了一些片面的看法。因此这本奏疏由他署名,儿子联名附议。“
“廷臣,这件事你若提前告知为父,为父定不能让你掺和进去。“张太傅望着儿子,失望地说,“最不应该的就是事发之后,你们没能拦住太子,让他孤身一人冲动冒失地跑去政华殿,为那徐子璋开罪。”
“错了,大错特错!”
“你们终究是不懂,原本陛下已经打算把此事一应扣在徐子璋的头上,这份折子由他署名,违逆祖制,治罪于他一人便可,即使有人心存异议,也不会动摇到吴朝根基。但太子出来这么一掺和,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太子乃国之储君,重于国本,这样一闹,对殿下会有多么坏的影响,将来在朝堂之上,人人都说皇太子目无法纪朝纲,置祖宗家法于不顾,殿下该如何自处,你想过没有?“
“还有那个徐子璋,”张太傅看着儿子,“你之前不是一直对他很不服气吗?为什么这次和他掺和到一起去了?
“你和临平侯长子霍啟自太子开蒙以来就入东宫,作为殿下的侍读,直至今日,尚且未能在朝上有一官半职,而徐子璋他一个年轻后生,从前和殿下毫无半点干系和人脉,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殿下的宠信,为父本以为,你之前对他如此耿耿于怀,即便知道此事,也会置身事外,绝不会参与其中,如果这次徐子璋获罪被免职,到那时,你大可取而代之便是。但我是真没想到,你会和他一起贸然行事,甚至不惜在折子上联名,白纸黑字的把自己也牵连进去。糊涂啊!”
张廷臣沉默良久,心中翻涌的思绪让他再难以保持缄默。他望着须发花白的父亲,激动地说:“若是从前,或许儿子会和父亲您做出同样的选择,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等到最后找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契机,将他一举击倒。但是现在,儿子的想法变了。”
“儿子不愿意按照那样的方式上位。“
张太傅奇怪的看着儿子:“你这是什么意思?“
“儿子先前就问过太子,倘若一日龙颜大怒,子璋他免不了要承担陛下的雷霆震怒,但殿下您也必然不可能完全逃脱干系,到那时,殿下应该如何自处?”
“那殿下是怎么和你说的?”
“殿下说,朝中阿谀奉承之辈多矣,难得能有一人,能有如此开阔的心怀与视野,敢于提出独到的观点,敢于反抗腐朽的政见,正是再黑暗之中逆风执炬之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张廷臣眼睛明亮如北斗,流露出这个年纪的少年特有的激昂之情,平静地说,“太子说,与子璋相谈一日,胜过读书十卷,朝闻道,夕死可矣,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张太傅听罢不由一怔你呢?“他看着儿子,“你就甘愿一直屈居于他一个武人之后吗?“
如果徐子璋他真的有几分治世之才,能够辅佐殿下,励精图治,福泽万民。即便在庙堂之上,儿子永远需要向他行对上之礼,“张廷臣一字一句的说,”那也是,如我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