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讲述,细节充分丰盈,逻辑清楚,不像是临时编造的谎言,因此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尤其孩子听到动静醒来,有些害怕,但又有点习以为常的麻木,请求庞会宁给他们讲故事这一节,若非真经历了,又不是精通,至少得粗通行为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人,恐怕编不出来。
可,若他讲述是真的,难不成,他真的没直接参与到杀人案中?
想到这,祁烙便皱眉问道:接下来呢?
接下来,石翰林就把他老婆婆安妍给杀了呗。庞会宁依旧低着头,说道:接着,他就提着刀进俩孩子的卧室了。
俩孩子看到刀,还有刀上的血,愣了有几秒吧,然后就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开始一边哭一边尖叫,但石翰林那家伙,却置若罔闻,甚至脸上还带着狞笑,毫不留情的就把那两个孩子的脖子给割了。
就跟杀鸡一样哦,不,比杀鸡变太多了,两个小孩一时半会没死,特别害怕特别挣扎,或许因为疼也可能因为痒,他俩的手在脖子上又捂又挠的,随着血丢的越来越多,慢慢的,他俩就不动弹了,就剩身子还时不时的抽一下。
听到这里,华钰也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
他的这段供述,与尸检结论一般无二,并没有太大出入,换句话说,可信度仍然很高。
不过,可信度高的,仅仅是他对杀人过程及两个孩子死亡时的场景、动作与神态的描述罢了。至于动手的究竟是他,还是石翰林,便说不清楚了。
反正,替换下故事里头的角色,在没有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很难查证,甚至许多时候毫无违和感。
因此,华钰也没有插话,静静的听着他说完。
随后,祁烙才皱眉问道:那,石翰林呢?
死了
死了?他冷笑:所以,你将罪责全部推在死人身上?那,他怎么死的?你又要如何解释?
不是,你听我说完。庞会宁有些急了,似是慌不择言,又似乎是为了取信于人,甘愿说些实话,焦躁的说:他我承认,他是我杀的,但我那也是没办法!
嗯?
庞会宁又说:你看,我连杀人的事儿都供了,杀一个人是杀,杀两个三个四个也是杀,我何必再跟你们撒谎呢?是,石翰林是我杀的,我承认,但其他三个,我真的没动手!
祁烙脸上仍旧挂着冷笑。
乍一听,庞会宁说的还真有道理,杀一个人,是故意杀人罪,杀多人,也是故意杀人罪,按照杀人偿命的原则,他似乎真的没必要抵赖,甚至在一些心理扭曲或自我麻痹的人心里,搞不好还有多杀几个就赚了的想法。
但问题在于,当今社会,限死甚至废死的呼声很高,虽然大陆法系顶住了压力,仍旧没有废死,甚至死刑的判处率还相当高,杀人偿命的想法依旧扎根于大多数人心中。
尤其是以残忍手法杀人的,被判死刑概率极大。
但同时,判死缓、无期乃至十年以上有期的,也不少,至少有机会争取到免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