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咖啡作为文化(2 / 2)

在soho有很多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当然就聚集了众多的画家和艺术家,因此咖啡馆也特别多。那一带除了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大多是意大利式咖啡馆。每当我走过街角或望向路口对面的转角,便能看见咖啡馆,还未推门而进,咖啡的溢香便扑鼻而来,弥漫在店门的走道上。

我喜欢意式咖啡,这跟我喜欢奶油不无关系。像拿铁咖啡是从意大利文“caffètte”的音译而来,由一份浓缩咖啡加上两份以上的热牛奶。再比如玛奇哈朵(hiato),意大利文的原意是“被牛奶弄脏的咖啡”,在浓缩咖啡上加适量的蒸汽打发奶泡,制作的过程香气宜人。

在司布林街的街角,就有一家意式咖啡屋。走进小小的咖啡屋,店堂里那看似随意的摆设,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不渗透着soho那独特的艺术特征。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旮旯,都散发着soho的气息。木板的小圆桌,木板的椅子,四面的墙也是用木板镶嵌的,墙上挂满了欧洲小镇和乡村的风景画,其中一幅是梵高的《夜间咖啡馆》;柜台左右两旁的高低木桶里,则堆满了各种咖啡用品……

我留意到墙上的目录,一年四季变换着各种咖啡的风味。通常冬天喝crèbrulee最感温暖,春天点pecantorte会增添好心情,夏天一杯blueberrycrè感觉沁人心脾……除了这些特色咖啡以外,店里还供应各种各样的咖啡调味剂,如巧克力、薄荷、丁香、柠檬汁、香草奶油和奶精等。

而我本人无论走进哪家咖啡馆,所点的咖啡总是卡布奇诺(cuino),它名字的浪漫远胜于咖啡本身的味道,尤其用鲜奶油雕琢出来的艺术画像,应该是用来欣赏的,而不该被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嘴里。

其实,各民族的人喝咖啡的口味不尽相同,但美国又是全世界多个族裔汇聚一堂的国家,所以9月29日是美国的“全国咖啡日”。

一旦一种东西成了文化,商机就来了。如前面提到在纽约soho有很多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聚集了众多的画家和艺术家,因此,咖啡馆也就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