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依山城外徊云镇(2 / 2)

风中的声音有些无奈,语重心长地道:“柒儿,别瞎说,咱们这次要去见的,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其实力就是与尊祖相比,也弱不了多少。我若不跟来,万一他对你出手,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少女却并未因清风所说而动容,只是轻描淡写地道:“没事啦,那位前辈既然这么厉害,又怎么会对我这种小辈出手呢?对他又没什么好处。”

“……”

数月后,徊云镇上,那刚刚建成的小镇学馆之内。

少年们一个个故作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着堂前的先生讲学,但偶尔趁着先生不注意,便偷偷彼此挤眉弄眼一番。

这是徊云镇的第一座学馆,虽然史无前例,但却也并非是众人想象的那样庄严高贵。

其实,也只不过是随便找了个废弃的院子,简单修葺了一下,再摆上些木桌椅罢了,远比不上城里那些正规的庠序。学馆中教书的,也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独自居住在此,担任整个学馆的教学工作。

不过无论如何,徊云镇终于还是有了一座自己的学馆,镇上的孩子们也终于可以接受到原本只有城里孩子方能享受的“教育”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早在学馆还未正式“建造”完毕时,许多镇民便已带着礼物,登门拜访学馆中的老先生,争抢着想把自家孩子送入学中。看他们踩烂门槛挤破头的架势,倒是让原本还担心招不到学子的老先生感到颇为欣慰。

很快,镇上包括苏言在内的第一批孩子们便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徊云镇人向往已久的“读书”生活。

他们最先要开始学习的,同时也很可能是这座简陋的学馆唯一要教授的内容,便是东旭国最基础的启蒙经典——圣人训。

今日这堂课,先生要讲的是圣人训中的“鬼神篇”,听起来,可比之前的什么“孝义篇”、“仪礼篇”有趣多了,即使是平时最不爱听讲的几个孩子也不再趴着睡觉,而是竖起耳朵听课,一脸好奇之状。

先生看着这些一反常态的小家伙,摇了摇头,道:“你们啊,圣人论鬼神,可不是为了让你们当故事听的。”

他先对着空中作了个揖,算是向古之圣人见礼,然后说道:“圣人虽谓敬鬼神而远之,却又在圣人训中特意列出了一篇,大谈鬼神之事。这绝非是前后矛盾,而是为了让我等明白:所谓鬼神之流,其实有许多,不过是人心自然所生。

世间人心,皆多有薄弱之处,有时只需稍加蛊惑,心志不坚者便会迷失本我,误入歧途。

许多妖物、又或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便常会显露出一些所谓的‘神迹’,以此哄骗世人,让无知的百姓为他们立神庙,塑金身,供香火……

他们这么做,无非是为了达到其种种不为人知的目的,又岂会真的一门心思去造福众生?

你们看那些拜神求仙之人,将一生的际遇都寄托在那泥塑的神像之上,一有困难便求神拜佛,却丝毫不去考虑实际的解决之道。你们说,若是人人都这般不思进取,天天求神拜佛,那我人族……”

“先生!照您这么说的话,那么镇上供奉的那些鬼神,其实都是假的吗?”

突然,下面一个孩子忍耐不住,贸然打断先生的话,举起手大声问道。

“这——自然都是假的了,那些大都是从前的人们胡编乱造的产物,有些所谓的神明,甚至本就是山中的妖物所化!这些妖孽施展幻术,假扮神明,蛊惑愚民向它们供奉。唉,你们的亲人中,或许也有不少人敬拜神鬼,你们即便无法规劝,却也不可学他们一般。

我东旭国君明臣贤,推教化,设学馆,开民智,除伪神。我等学子读圣贤书,更是理应……”

这老先生讲到兴头上,也不去训斥先前打断他说话的孩子没有礼数了,只是管自己摇头晃脑地侃侃道来。

“先生!”他正说着,却又有一个孩子突然站出来,打断了他的长篇大论,大声问道,“我听我爹娘说,佛菩萨的经书,那也都是圣人的学问哩,听说连东都城里都设有佛寺,还有许多大和尚住在里面!”

“……”

看着下面这些小杠精,先生略有些不忿,说道:“释、道两大显学,的确也是圣人的学问没错。这些你们若有兴趣,日后自行去了解便是。但眼下朝廷尊儒学为正统,官学大考也是以圣人训为据,这才是最重要的学问,明白了吗?”

顿了顿,他又道:“而且,这两大圣学中的神明,与地方的杂神伪神也还是有区别的……”

“先生!神明不就是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的存在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些所谓的妖物既然也已得了道,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神呢?”又一个孩子跳出来大声问道,却是语出惊人。

“胡说八道!妖物怎可称神?!”老先生终于忍不住了,吹胡子瞪眼,一副火冒三丈的模样,“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歪理邪说!简直是离经叛道!罚你今晚回去将鬼神篇抄写三十遍!”

见先生突然发怒,几个孩子顿时噤若寒蝉,乖乖坐回位子上,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再乱说话。

老先生冷哼一声,严肃地道:“你们都要记住了,你们身边的人或许会信神拜妖,有的甚至还会对你们讲一些歪理邪说,但你们都是读圣贤书的人,绝不能被这些歪理邪说蒙蔽了心智,都明白了吗?!”

此时,孩子们哪还敢多嘴,只得齐声应道:

“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