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依山城外徊云镇(1 / 2)

徊云镇,一个坐落在依山城外的普通小镇,与十万大山相隔不远,算是典型的穷乡僻壤。

据说,曾有五色祥云现世,徘徊于此镇上空,故而小镇得名“徊云”。

有人言:祥云为兆,此镇日后必出一异人。

传说总是引人遐想,不过现实却常不如人意。这徊云镇,地处偏远,物产贫瘠,镇上的人们大都以进城做工为生,数十年来,连考入官学的士子都没出过一个,更别提有什么异人了。

民间传说,大多是危言耸听,以讹传讹,原不足为信。

这日,徊云镇上的一座破旧老宅中,一个少年兴冲冲地推开木门,跑到正在屋内闭目养神的老人面前,兴高采烈地道:

“夏爷爷,你听说了吗?咱们镇上要开设一座学馆!爹娘说了,到时候要送我去那儿读书呢!”

“……”

老人缓缓睁开眼睛,看了兴奋的少年一眼,淡淡地道:“哦?我还没听说。”

少年在屋内拖了把椅子坐下,对老人讲道:

“听镇上几个经常进城的叔伯说,好像与那位告老还乡的夏太常有关,前段时间,他提出要在依山城外的偏远村镇广设学馆,让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也能有读书的机会。”

他兴冲冲地讲着,在旁听着的老人却无动于衷,眼帘微垂,似是对此没什么兴趣。

见老人神情平淡,名为苏言的少年悄悄吐了吐舌头,识趣地不再多说。

从小到大相处了这么久,他自然知道这位夏爷爷“万事不萦于心”的性子,只要他没什么兴趣,别说设学馆了,就是要在这儿建个学宫出来,估计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不过,夏爷爷虽然脾气古怪,但镇上的人们却都对他尊敬有加。从小到大,苏言从爹娘那里听过不少与夏爷爷有关的故事:什么能掐会算啊,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什么妙手回春啊……好像就没有什么是夏爷爷不会的。

苏言偶尔还能听到,镇上有迷信的阿婆阿婶,私下里偷偷称呼老人为活神仙的。

几年前,苏言还只有四五岁的时候,夏老人孤身来到徊云镇,言说自己原是从徊云镇走出,在外漂泊了大半生,老来想要回归故里,落叶归根。

镇民们问老人姓甚名谁,当年住在何处,如今在镇上可还有什么亲人?老人摇头不答,只是取出了一笔可观的钱财,买下镇上一座无人居住的小院,孤身住了进去。

好巧不巧,苏言家的铺子,便正好在夏老人居住的小院旁。自打苏言懂事了之后,爹娘便经常有意无意地告诉他,平时多去隔壁夏爷爷那儿走走,最好混个脸熟。

一开始,少年还有些拘谨,生怕惹得向来冷淡的老人不快,不过串门的次数一多,也就迅速放下了戒心,渐渐地,也把这位夏爷爷当成了亲人一般。

老人对苏言的串门倒也不怎么排斥,偶尔有了兴致,还会给他讲一些外面的趣事,像什么流窜在各地的匪徒,东旭国历史上出名的皇帝,还有在庙中假扮鬼神的妖怪……都是些苏言在爹娘那儿完全没听说过的稀罕事儿。

小院中,见苏言不说话了,竹椅上的老人无声地笑笑,突然对他道:“言儿,去左首最下面的抽屉里取几块碎银,叫你爹去镇上卖些好点的纸笔罢。”

苏言茫然地眨了眨眼,旋即反应过来,这是夏老人在资助自己上学呢。

他不由得心里一暖,也不客气,依言去取了些碎银,转念一想,却道:“多谢夏爷爷,嗯——夏爷爷,不知什么样的纸笔才算好呢?我爹他大字不识几个,只怕是不知道怎么区分好坏。”

闻言,老人愕然,没好气地道:“你就让他只管买最贵的便是。”

距徊云镇数十里外,通往十万大山的小路上,一个头戴斗笠的纤细身影正一蹦一跳地漫步走来。

一缕清风悄然拂过,带来深山中独有的芳香。

忽地,那道身影停步,抬手取下头上的斗笠,露出一张动人的娇颜,却是一个十来岁的美丽少女。

少女左右看了看,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喃喃道:“憋死我了,这斗笠可真够闷的。嗯——反正尊祖他们也不在,我偷偷取下来,应该也没什么关系吧。”

想到这里,她随手一挥,便要将那顶斗笠丢到路边,却不料那斗笠刚刚脱手,竟立即便被一缕清风在空中托住,又再度送回到少女的纤手中,紧接着,风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柒儿,别胡闹。”

闻言,少女娇躯一颤,似是被这声音吓了一跳,她吐了吐舌头,赶紧再次把斗笠戴上,嘟囔道:“尊祖,您干嘛跟踪我?我又不会偷偷跑掉。”

那缕清风在少女身畔环绕,轻轻拂去落在少女肩头的树叶,风中那个声音又道:“你这丫头,我这还不是担心你路上的安全?走吧,等把你送到那位的住处后,我再回去。”

少女有些不满,小声道:“在山里的时候都没事,出了山还能有什么危险?明明就是来盯着我的,还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