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的事暂时安排好,御仗再次启程,往同州而去。
同州的安排就顺畅多了,照着华州的先例,删删改改然后确定下来。于是,赈灾粮开始下发到各县灾民手上。
昭元落脚于同州冯翊县,受张不移大力邀请,借宿在张家安置在城外的私宅。
昭元之所以还留在关中,没有启程返京,是为了盯着官员把赈灾粮发到灾民手上,以防贪污太过。虽然她清楚,贪污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江南的粮船还在路上,她怎么也要等粮船抵达,分配好赈灾粮再回京。
还有许多事要办呢。
何刺史有一女,唤素娘,年十六。
南城门外,何素娘由仆从搀扶着跳下马车,抬头一看,只看见乌泱泱一片前来领粮的灾民。她嘀咕:“不移表哥在哪呢?”
“提好食盒。”何素娘吩咐仆从,说罢带着仆从们边走边找人。绕了半圈,终于看见远处跟人谈话的张不移。
何素娘提裙小跑过去。她到时,张不移已经说完话,她从仆人那接来食盒,双手抬起递给张不移:“不移表哥,这是樱桃元宵,红米制成,山楂为馅,我母亲亲手做的,表哥你快趁热吃。”
何素娘热情似火,张不移招架不住,接过食盒道:“好好好,我待会尝。素娘,你怎么过来了?”
“母亲叫我来的。”何素娘答:“母亲说,这是她在娘家时常吃的点心,嫁来同州后,就只剩她会做了。母亲特地做给你吃,叫我送来。我去了你家的私宅,管家说你到南城门来了,我就过来找你。”
“如此。”张不移点头,接过食盒:“我收到了,替我向姑母道谢。你快回家去吧,这不是你该待的地方。”
闻言,何素娘不乐意地撅嘴。她环顾四周,发现被众人拥簇的昭元,抬手指过去:“那她是谁,为什么她就能待?”
张不移看过去,眼神逐渐温柔:“那是昭元长公主。她跟你不一样。”
他转头,不留情面道:“莫任性,快回家去。当今局势,想来姑母也不会允许你在城门口久留。”
何素娘:“我不!不移表哥,你让我再待一会嘛,这两天父亲紧张兮兮地加严门禁,我在家都快闷死了。”
张不移斜眼看她:“随你。”
何素娘噤声。
这边,昭元吩咐霍哲带着千牛卫去帮衙役的忙。“以防灾民哄抢、□□。”她道。
霍哲领命。
孙二郎抱怨道:“公主,你这是把我们当劳力使唤。”
昭元被逗笑:“那你想做什么?”
“我啊,”孙二郎歪头思考,说:“与其在这里防守灾民,我还不如学霍子理,北上去御胡。”
话落,气氛突然静默。
昭元瞟霍哲一眼,收起笑意。
霍哲亦紧抿嘴。
只有孙二郎浑然不觉,喋喋道:“挥舞大刀,取敌首级,多威风。”
这时,张不移领着一位妙龄姑娘走过来,他手中还提着一个食盒。两人走近,对昭元行礼。张不移道:“公主,这是我张氏私家菜谱上的一道点心,名唤樱桃元宵,我想着正合时令,呈给公主品尝。”
何素娘偷窥张不移一眼,不敢拆穿。
“元宵?”昭元来了兴趣,示意尤女史。尤女史打开食盒,取出盛着樱桃元宵的汤盅,再掀开盅盖,露出一颗颗浑圆饱满的红米团子,极为可爱,还散着热气。
“怎样,”张不移面露得意,“还算秀色可餐吧?”
昭元点头:“不错。”
然而,她把盅盖上,推向了霍哲。
张不移动作顿住。
霍哲垂眸,看一眼汤盅,抬起头,目露询问。
昭元莞尔:“近日你率千牛卫连日奔波,办事得力,这碗元宵,我借花献佛,赠给你霍中郎将。”
其实不然。真正原因是,昭元发现,近日霍哲对她的态度不冷不热,令她颇为费解。明明颁布追封宣平侯的圣旨那夜,他们俩相谈甚欢,可他突然冷淡下来,岂非昭示她前功尽弃?她要再试探一二。
霍哲瞥张不移一眼,敬谢不敏:“臣惭愧。功在千牛卫众将士,还是分给兄弟们吧。”
昭元眯起眼。
“世周兄,”霍哲喊孙二郎,抬手示意:“请。”
孙二郎愣愣地走到元宵面前:“啊?可是,就一碗,我们千牛卫众兄弟们也不够分啊。”
他灵光一闪,转向张不移,促狭地挑眉:“不移郎君,这样吧,我看你并非小气之人,你再多弄几碗送来?”
闻言,何素娘只觉一股火气涌到喉口,被她勉力压下去。
张不移瞥一眼昭元,见她面无表情,他回神应道:“举手之劳。”
孙二郎作揖:“多谢了。”
说罢,张不移拱手告辞。
何素娘追上他,问:“不移表哥,你真要我母亲再做?”
“怎敢劳烦姑母。”张不移摇头:“你放心,我宅子里自有厨子会做。”他回头,意味不明地看向霍哲。
看来瑜娘所言非虚,霍夫人跟张府议亲,曦娘已跟霍子理形同陌路。他或许,真的可以无所顾虑了。
作者有话要说:张不移扛起锄头。
霍哲:你干嘛?
张不移:撬墙角。
霍哲拔剑,张不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