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 22 章(1 / 2)

房内

张不移对昭元行个礼,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公主,这是同州刺史寄来的信,他托我转交给你。”

“托你?”昭元伸手接过信,奇怪道:“你跟同州刺史是什么关系?”

张不移解释:“何刺史是我家姻亲,我叫他一声姑父。其实,这信原本被寄到张刺史手上,张刺史又交给我,让我呈给你。”

闻言,昭元眯眼,心下敲响警钟——张氏竟然与华州、同州刺史关系都非同一般。

她拆开信,看完拿手掩住,问:“这信你拆开看过?”

“未曾。”张不移摇头,疑惑:“怎么了?”

昭元试探他:“你可知这信上写的什么?”

“不知。”张不移皱眉,焦急起来:“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你不知?”昭元尾音扬起,面露怀疑:“那你为何踩着夜色匆忙送来?”

“我、”张不移磕绊了下,掩饰道:“我是关心则乱。涉及到公主的事,我样样不敢懈怠,况且是一州刺史的信函。”

“这样。”昭元点点头,心下已有计较:“放心,不是什么大事,否则也不会让你一个教书先生来送。信已送到,你退下吧。”

张不移依旧有些不放心,迟疑片刻,还是告退了。

尤女史将张不移送出门,返身回来,看见昭元坐在灯下又在看那封信。

昭元将信随手放下,道:“你可知,这信上写的是什么?”

尤女史摇头。

昭元扯唇轻笑:“信上写的是,同州刺史听闻郑县粮仓被征收一事,于是与当地官绅商议,主动交上粮仓。这封信,是写来表忠心的。”

“这是好事啊。”尤女史道。

昭元放下信,托腮:“你不觉得,这位何刺史消息真是灵通么。一日之内,不仅知道了华州发生的事,连同州那边也处理妥当了,还有余暇写信来邀功。让我不知道该夸办事得力,还是忌惮他——”

她吐出四个字:“手眼通天。”

听完这通分析,尤女史心头一震:“说的也是。”

“我再问你,”昭元抬头看向尤女史:“你猜,既然是邀功,张刺史为什么不自己送来,偏要麻烦张不移?”

尤女史思考片刻,瞪大眼:“避嫌!张刺史也发现,这封信会让公主心生忌惮,于是想要抽身事外,只不过被不移郎君说漏了嘴。”

昭元点头:“我猜也是。”

“可,”尤女史踟蹰道:“张刺史这么做,也太老谋深算了些。若是他亲自送来,做出一副只为邀功、急功近利的模样,反而不会有如今这么惹人忌惮。”

昭元评价:“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尤女史打圆场:“既然是一州刺史,势力大些也没什么,更何况华州刺史与同州刺史还有点亲戚关系,互通有无也正常。”

昭元掀眼看她,没再说什么。

尤女史伺候昭元卸妆沐浴,然后催促:“公主早些歇息吧。太医嘱咐过,不可思虑过重,况且今天已经忙碌了一天。”

“这不正要睡下么。”昭元坐去床上:“对了,把刚才那封信给我。”

尤女史咂舌:“公主!”

昭元沉下脸:“不要让我说第二遍。”她缓和脸色,解释:“再说,又不是一躺下就睡得着。那信我再看一遍就睡。”

尤女史不敢违抗,不情不愿地把信拿来,心道:然后闭着眼接着想么。

第二日,天地大变样,一片银装素裹。昨夜纷纷扬扬下了一夜的雪,今早推门一看,屋顶上的积雪足有五寸厚,让人眼前一亮。

昭元借宿在县衙后院,她用完早膳,带上尤女史走去前头灾民们住的倒座房,只见一片其乐融融,千牛卫侍卫和国子监学生们正在给灾民施粥,热腾腾的粥锅上冒起团团白雾。

她找到霍哲,告知他何刺史送来的信上内容,道:“你今日不用提前去同州了,何刺史已经准备好粮仓钥匙上供,我们不用像昨天那样半夜拿人。”

霍哲点头:“好。”

突然,昭元“嘶”一声,闭眸,抬手捂住眼。

“公主,”尤女史走上前,关怀地问:“可是眼目酸涩?”

昭元点头。

“肯定是熬夜的缘故。”尤女史吩咐宫人去准备热敷的汗巾,转回身无可奈何道:“公主,我说请您早点歇息,你偏不听。现在好了,为了不移郎君送来的那封信,把自己折腾病……”她慢慢消音。

昭元冷声:“多嘴。”

不知那句话触怒霍哲,他拉下脸,冷哼一声,拱手:“臣告退。”

说完转身离去,留下昭元站在原地不明所以。

“……”昭元眼痛,复眨了几下眼:“什么意思?”

卯正二刻,张刺史率诸官员拜见昭元,昭元领着他们一同去查看粮仓余粮,以便确定下发到每户的赈灾粮数额。

十三座粮仓一一看完,昭元意味不明道:“诸位的粮仓之充盈,不见丝毫灾年颓象,倒是令我意外。”

众人低头,躲避昭元的目光。

昭元问:“这灾持续了多久?”

“呃,”张刺史上前半步,回答:“禀公主,从今年三月谷雨节气后降水稀缺,到如今腊月初,足有九个月了。”

昭元感叹:“……九个月了。”

众人议定第一批赈灾粮下发的数额后,每个人都腹鸣如雷。昭元这才反应过来,放他们散会去用膳。

昭元独自坐在堂中,回想方才的商议。这时她才发现,就算官绅们的私仓全都满仓,依旧不足以让灾民们熬过今年冬天。她能做到的,是让灾民饿不死,让灾民尽量多熬几天,熬到江南的粮船抵达,再发第二批赈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