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我帮你吧(1 / 2)

大概连老天爷也被他们坚韧不拔的气势给感动了,接下来,连着三天,只飘过一点小雪。

村民与留在山上的官兵们齐心协力,花了一个白天的功夫,终于清理出一条两米宽的山路。

当晚,以晏非为首,带领十几位官兵及十几位村民下山。

朝廷拨发下来的赈灾粮,就存放在附近的驿站里,他们打算连夜赶去驿站,然后由晏非出面走程序,赶在明后两天运走拨给菪山村民们的粮食。

下山之前,晏非本想让云磬先护送鱼安安和崔儿回家。

但鱼安安坚持要在山上等他,晏非考虑半晌,最后还是妥协了。

第三日上午。

鱼安安迟迟不见晏非他们回来,心里冒出不安,已然坐不住,大清早便站在高处望着上山那条路。

这一等便等了将近两个时辰,崔儿过来劝了几次,都没能把人劝回屋里。

终于,快到晌午的时候,那条路上终于缓缓冒出模糊的人影。

“好像是他们回来了!”鱼安安激动地抓住崔儿的手。

很快,她们终于看清楚,官兵与村民们,正艰难推动着粮草车往山上走。

晏非就跟在第二辆车后面,弯曲着背,从后面推动粮草车,他一个人几乎承受走大半的重量。

鱼安安好不容易才在人群中找到他,一时又心疼,又莫名感到自豪。

村民们闻声出来,不多时,村长便带着人迎上车队,搭手帮忙。

后来,等到所有人都聚集在村长家里时,鱼安安才发现回来地官兵人数不对。

走的时候只有十来个,回来地时候却变成了二十来位,而且先前与云磬通风报信的程大人也来了。

待她与晏非独处时,便忍不住问道:“程大人怎么也来了?是那两位大人允许的?你们取赈灾粮时受到刁难了吗?”

晏非拍拍她的手,语气平静地说道:“我们到达驿站时,只有程兄在,其他几位大人还在别的灾区。那些粮食本就是给灾民的,由户部负责,自然没有人敢为难。”

鱼安安好像懂了,尽管早知道有些人想趁人之危,但当真的意识到他们袖手旁观时,仍然会让人感到气愤。

“有些人的良心真是被狗吃了,我看这次赈灾的官员里,也只有山里这几位是真正为百姓们考虑,而不是奔着立功升官去的。”

晏非安抚性地揉两下她的脑袋,“不必管别人做什么,我们问心无愧便好。”

鱼安安还是不太高兴,拉着他的手问:“那这次下山以后,你还要去和那些人人渣共事吗?他们可是打算对你们见死不救的。”

“与谁共事不重要,眼下最重要的是受难的百姓们。”晏非顿了顿,又补充一句:“但你放心,我既已知晓他们心中险恶,自然会多加防范,不再给他们可乘之机。”

鱼安安心知赈灾行动还没有结束,晏非肯定不会半途而废,她也只能把那些担忧咽进肚子里,“大概还需要多久?”

晏非沉思半晌,才说:“仍需五六日。”

由于山里的天气随时会变,待安置好粮食,晏非等人便决定连夜下山。

村民们想要挽留,但因为时节不对,最后只能将他们送出村子二里地之外。

下山的过程比鱼安安他们上山时顺利太多,仅用两个时辰便来到山脚下。

此时已是深夜子时左右,鱼安安跟着晏非回驿站歇过一宿,次日便不得不回城了。

她原本计划的两天之行,拖成了五天,回到晏宅以后,宋氏难免要追问几句。

鱼安安不想让她担心,只说他们在山里多待了两天。

宋氏虽觉得她这话里有些不妥,但一时也想不到哪里不对,最后还是接受了。

接下来几天,鱼安安每天都是银楼和家里两头跑,中间倒是抽空去过一次常兴街的粥棚,随长弃一块儿,站在棚里盛了一天白粥。

临走前,她又从花舞的遗产里抽出一百两银票,托长弃他们为难民们备些肉沫粥和御寒衣物。

从城外回来的第五日,晏非终于风尘仆仆赶回家。

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可是把宋氏和鱼安安心疼坏了,各种补汤药膳足足喂了三天,喝点晏非一听到“汤”字就干呕。

眼见离过年越来越近,家里也开始置办年货。

这是宋氏进京以后,头一次操持过年的事情,时不时便要拉上鱼安安出门逛。

鱼安安手上还有银楼的事情要处理,宋氏那边又难以拒绝,最后只能忙地跟个陀螺似的,连与晏非亲近地时间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