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整备大营(2 / 2)

而除了这些之外,经过一轮扩军,赵铭道麾下有十二个步营,四个甲兵营,李定国转战中原留下了三个步营,及八个后备营和四千五百骑兵,另外就是招募自陕西或从降兵之中挑选、兼并自陕甘义军的十五个新编步营和四个骑兵营,每个营都是一千兵。

只不过新编营的装备不是特别好,基本就是从缴获的装备精挑细选的,火器以鸟铳为主,少量鲁密铳,但大部分还是装备甲胄和长矛的寻常步营,这部分兵卒抵达周山大营后,发现十二尺的长矛平地拒马无敌,但在狭小的战壕里却挥舞不开,又临时更换了各式刀具,或者索性截断了长矛使用。

周山大营的防御不是死守,还要进行内外线的配合,外线部队除却与南阳地方的李定国建立联络之外,主要集中在陕州,由刘传兴和白文选二人指挥,只有内外配合,保持对外联络,大营才不会成为死地。

在经过了一轮演习、争吵和扯皮之后,赵铭道最后做出了决断,十七个最好的步营里,赵铭道给周山大营八个,八个后备营给了六个,五个选锋、跳荡的甲兵营给了三个,十五个新编步营给了十个,另外给两个骑兵营,一个野战炮营一个混编炮营。

如此算下来,周山大营的战兵规模就达到了三万三千人,另外还有厨子、马夫、铁匠和杂役,加起来给了一万人,曹化闻对此是很满意的,但是他另外要求再给五千新兵,不论来自西南的军户还是陕甘新募,甚至陕甘绿营降兵也行,赵铭道对此有些犹豫,在兵马调配之中,赵铭道尽可能给曹化闻值得信赖的兵马,尽可能不让降兵参与周山大营,就是担心祸起萧墙,但曹化闻的态度却很明确,一旦内外联络被切断,周山成为死地,他必须有足够的兵力来弥补损失。

最终赵铭道只能同意了这个要求,把部分陕甘绿营的降兵加上一些义军乡勇给了曹化闻。

除了周山大营之外,赵铭道只在潼关留了三个精锐步营和四千骑兵,作为预备队,剩余的进入全数调遣给陕州的刘传兴和白文选,这二人的目标就是维持潼关至周山大营的后勤补给,随时支持周山大营,击破清军非常有可能的封锁。

而曹化闻却在陕西和河南两地大规模搜罗装备,新军的制式装备就不用说了,各式火炮枪支和弹药,有多少要多少,来者不拒,而连缴获自清军的武器,曹化闻的要求也是多多益善,不论甲胄刀子矛还是火枪火炮,特别是一些火炮,曹化闻也是物尽其用,直接固定在阵地上当炮台用。

如今兵马着实不少,依着我看,就算与清军在平地决战,他们也不是我们的对手。杨展看着漫山遍野的军队还在加紧修筑工事,自豪说道。

曹化闻摇摇头:很多是新兵和降兵,未必可靠能用。最关键的是,若是出了洛阳,进入中原,清军根本不用和我们打,咱们骑兵少,不足一万,肯定不是敌人的对手,步兵就算不借助工事,摆开阵势,清军也是打不破,可那又如何呢,打赢了,两条腿也追不上四条腿?

几万兵马分开了,就是被清军各个击破,不分开,清军就可以围而不攻,渴死我们,饿死我们,甚至可以用民壮和绿营把我们子弹消耗光,然后一拥而上群殴。还是等一段时间,什么时候有三万骑兵了,鞑子就再也不是对手,想跑都未必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