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山文化(1 / 1)

如果爱 秋玲 547 字 2020-08-12

感受文山文化

身居文山,却没有细心感受过这里的文化,更没有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审视过文山文化。但不经意间,那些鲜活的文化的烙印刻在了脑里。攀爬于文笔塔顶,那些古老的印迹的历史闪现,触动灵魂,突生“处处无文皆是文”的感慨来。

信步街头,看到的只是日渐繁华的城市,回想过去,那些村庄已远去。

关于三七姑娘的故事,如尘封的老酒,封得死死的,越久远就越美丽。那些或有或无或近或远的文化,那些曾经追求的,渴望的东西,那些远去的,又走近了的,无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山人。

相传文山曾经叫东山,康熙年间,一官员来到文山地区巡察,站在山的最高顶,审视了东山的地形与走势,建议在山顶建一塔为一点,山势便成文字走向,东山于是改名为文山。文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的延续,整个城市就不再是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风景。山风远了,吹来了都市现代风。那一缕缕飘过的书香,萦绕盘龙河上空,城市就更像城市了。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死的城市,是一汪波澜不惊的池水,没有生气和魅力可言。现在的文山,工业化的发展,激活了文化的发展。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与古夜郎国齐名的句町王国,曾经孕育了柯仲平、楚图南等一代杰出的文化名人,如今的文山正有一大批文化人走出文山,宣扬文山,胡廷武就是文山文化人的骄傲,他用多彩而激情的笔端将对文山的情怀倾诉;周祖平用浓情的笔调将乡间的故事传扬;柏桦用青春与激情高歌文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山各族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壮族铜鼓文化、苗族芦笙文化等成为文山民族文化中璀璨夺目的奇葩。文笔塔、大兴寺、寿佛寺、乐西石阙等文物胜迹木石雕镂彩绘,精工细凿;青松翠柏,古榕馨桂,清幽雅致;镂空、浅浮雕刻,朱漆彩画,花鸟人物图案各具千秋。

没有文化的城市,就如一具躯壳,无血无肉,空有一幅好骨架。当写下这样的字句时,我在深刻的反思,我们所旅居的城市,他的血在哪?在三七姑娘的怀里?还是在盘龙河的温馨里?我睁大眼睛寻找着。关于侬智高的传说,龙上登的故事,还有铜鼓的精魂,芦笙的传奇……我一直相信,我们的城市是活着的城市,而且是一个新鲜的有动感的有生命的有厚度的城市。

走进文山,一路春风一歌,步行街上的民族舞步,随着《三七花开等你来》动起来;在双桥花园广场,可歌可舞,可玩可赏,可拉可弹;休闲广场的露天电影不断,这一切的一切,更让我在文化的传奇美美地享受了一把。

突然记起文友的一首诗来,就用它作结吧!“三七花开映文山,三七花开等你摘。三七姑娘等你来!丹青难写是文山,壮乡山水入画来,情满新文山!”

2006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