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院长朝着盛佩蓉微微颔首,眼底带着欣慰。这个手术风险极高,即便是他也曾犹豫再三,但如今,它给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放放和大姐初次见面,嘴角挂着软软糯糯的笑容,这个小孩,最会卖乖。
“大姐,我早就到了。”
盛佩蓉没想到,自己居然有一个弟弟。这么小的孩子,居然是她弟弟……
她都还没有来不及问什么,小弟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自我介绍。
他介绍了他的名字,大名盛放,可以叫他的小名,放放。他还介绍了自己的年纪和母校,即便可可提醒他,没毕业怎么能算母校——但这个小孩摆摆手,毫不在意她的纠正。
放放还提起他的“职业”,拍着小胸脯,只差亮出警员证。
这是放放小朋友第一次面对面和盛佩蓉交流。在他出生时,这位血脉相连的姐姐早已经沉入昏睡,对他的存在一无所知。然而此刻,他们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他们是亲姐弟,是与生俱来的羁绊。
是因为放放的话太多了吗?盛佩蓉才第一次与他见面,却像久别重逢。
“警察……”盛佩蓉从错愕中回过神,“你?”
“很难解释,以后慢慢说啦。”盛放奶声道,“大姐,我和晴仔等了你好久。”
“晴仔?”盛佩蓉轻声重复。
“就是可可。”盛放小朋友晃着脑袋,眸光亮晶晶的,“你不知道晴仔的大名吗?就是福利院院长给她——”
“唔……”放放的小嘴巴被祝晴一把捂住。
“你话这么多。”
盛佩蓉却拉过放放的小手,温声道:“再多说一点吧。”
那些从小长大的过往,在母亲真正苏醒后,祝晴并没有提。即便她问起,也是搪塞过去,原来当了孩子,真的会报喜不报忧。
而母亲,总是想知道的多一些、更多一些。
“你说……你是盛文昌的儿子?”盛佩蓉又轻声问。
“小儿子!”放放凑近,“爹地说,你经常和他吵架,是最忤逆的女儿。”
萍姨站在一旁,帮大小姐拉紧外套的领口,为她挡着风。
那些从前的记忆,被时间冲淡,应该模糊才对。但现在回想,脑海中大小姐和老爷在书房剑拔弩张的争吵场面,却仍旧历历在目。
每当争执过后,从不对任何人服软的盛文昌,总是会对这个女儿率先让步。盛佩蓉确实是盛家最叛逆的存在,她敢直视父亲的威严,反驳那些所谓不容置疑的家规。然而,也正是这个让他头疼的女儿,曾几何时,最让他引以为傲。
终于重逢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
气氛温馨而热闹,仿佛盛佩蓉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而现在终于归家。
放放小朋友也要帮忙推轮椅,小小一只凑了过来,被外甥女圈在怀里。他的小脑袋时不时往前,看一看大姐,又抬头看祝晴。
他有了大姐,晴仔也有了妈咪,他们舅甥俩都是最幸运的*小孩。
轮椅缓缓向外推去,救护车已在不远处等待。
盛放这才明白,他和萍姨都搞错了。就算盛佩蓉的手术非常成功,也不意味着能立刻回家。昏迷数年苏醒已经是奇迹,直接带着尚未完全康复的病人回家存在极大的风险。祝晴也争取过,但在这恢复的黄金期,非专业护理会导致肌肉萎缩加速、关节挛缩不可逆,每一个医学术语背后,都是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他们必须将盛佩蓉送往专业的康复机构。只有各项指标达标的那一天,这个家才能迎来真正的团圆。
萍姨拍了拍额头。
她煲了好几个小时的汤,是大小姐最喜欢的口味,本来想回去热热就能吃——
“难怪罗院长也在。”放放说。
祝晴刮了刮小不点的鼻子:“你以为呢?”
“他以为我来追讨医药费。”罗院长推了推眼镜。
当时,这位小少爷还摸了摸小口袋,抱歉地对他耸耸肩——
说着出门太着急,金卡和黑卡都忘记带啦。
……
嘉诺安疗养院掩盖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空气清新宜人。
这座疗养院的环境,向来可以与半山别墅的后花园媲美。只不过之前来的时候他们总是怀着沉重的心事,即便感受着鸟语花香,也无心欣赏。
电梯平稳升至四楼,穿过洒满阳光的走廊,尽头是那间带有私人花园的套房。
也就是盛佩蓉一直以来住的病房。
对于她而言,这样熟悉的环境反而更令人安心。眨眼就是十年光阴,她竟然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个年头。最初几年,她常与丈夫并肩坐在私人花园的藤椅上,思念着他们的女儿。那时的她,总是会想起“死去”的可可。因为滚出浓烟的小鞋子和玉坠,在最开始,盛佩蓉以为可可早就已经不在人世。
恍惚间,盛佩蓉感到肩上一暖。
回过神时,发现自己不自觉握住了女儿搭在肩上的手。
“罗院长。”祝晴问道,“这次需要住多久?”
“长期昏迷患者苏醒后,常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隐性的癫痫发作风险。”罗院长推了推眼镜,翻开文件资料向盛女士以及家属解释,“现在是过渡阶段,进行康复功能训练,过渡计划至少两到三个月。如果一切指标能正常,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居家康复的阶段。”
这间康复套房原本就设计得极为宽敞,除了必备的医疗区域,还配有会客厅、独立卫浴,甚至有个设施齐全的小厨房。
但在盛佩蓉沉睡的那些年里,偌大的空间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过是一张孤零零的病床。
直到二十分钟后——
营养师轻轻叩响病房门,手中提着精心搭配的新鲜食材,这个空间才终于有了烟火气。
“家属可以参与烹饪,我们会指导健康搭配。”
“我今天要在这里陪大姐!”放放小朋友蹦跳着宣布。
祝晴:“我也留下来——”
“晴仔晴仔。”盛放小朋友踮起脚尖,扯了扯祝晴的衣角,“你要说陪‘妈咪’。”
祝晴的耳尖有些红。
而放放小朋友则收获了外甥女一句冷酷的“闭嘴”。
“不闭嘴。”少爷仔欠扁,张大嘴巴,“啊——”
晚餐时分,营养师准备的团圆饭摆满了餐桌。
萍姨向护士站要了便签纸,一笔一划地记下每道康复餐的搭配要诀。
疗养院的日子不过是暂时的过渡阶段,两三个月的光景,咬咬牙就能熬过去。等大小姐回家那天,她一定要亲自掌勺。
至于盛佩蓉是否需要更专业的营养师,这一点,萍姨倒是一点都不担心——
当年在盛家,多少名厨来来去去,可谁能取代她在厨房里的位置?她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最合大小姐胃口的菜肴,这盛家二十三年光阴的沉淀,可不是嘴上功夫!
这是来之不易的一餐,一家人终于团聚。
菜色口味清淡,却正符合小孩的胃口,放放埋头吃饭,勺子舀着白米饭塞到自己小嘴巴里,吃得正香。
这些年,盛家发生了太多事,盛佩蓉刚醒来时思绪是混沌的,但慢慢地,情况愈发好转。
她能清楚地感觉到,不管是女儿还是萍姨,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话题。
她们都在照顾盛佩蓉的感受,但她说,自己并没有这么脆弱。
“告诉我吧。”盛佩蓉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这些年发生的一切。”
……
当祝晴问她是否已经准备好时,盛佩蓉点了点头。
盛佩蓉不是能被轻易糊弄的人。她执意揭开真相,哪怕真相是让人心痛的消息。因此,祝晴不再隐瞒。
“你说,兆谦不在了……”盛佩蓉重复着,语气呢喃,像是叹气。
在柏林医院的那些日子里,她心里早已隐约有了预感。她不敢追问丈夫的下落,仿佛只要不问出口,就能继续欺骗自己,他还在某个地方好好的。可盛佩蓉比谁都清楚,以他的性子,如果真的平安无事,怎么会任由妻子独自面对手术的恐惧?怎么会忍心让女儿一个人扛起所有重担?
其实他并不是猝然离世,在盛佩蓉陷入昏睡前的最后几年,他早已经为寻找女儿耗尽心力。那位女大学生说,他们的可可还活着,于是他不停地找,不停地找……他总是习惯把一切藏在心底,那些年唯一的反常,是在夜深人静时轻搭着她的肩膀叹气。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担心的却是,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这个家该怎么办。
这时,祝晴重新从行李箱翻出那张父母合照,递到母亲手中。
萍姨在一旁悄悄抹泪。
好在大小姐找回了女儿,应该能稍稍抵消这份痛楚。
盛佩蓉的昏迷不是短暂的一个月、一年,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死轮回。
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便伤痕永远无法真正愈合,但她会尝试,学会与伤痛和解。
盛佩蓉的指尖,摩挲着相框边缘:“可惜他没能见到现在的你。”
她抬起头:“可可,如果你爸爸看见——”
“一定会超级骄傲!”放放的嘴巴里塞着没咽下的食物,像只小仓鼠。
“是啊,是骄傲。”盛佩蓉的唇角扬起一抹温柔的弧度,眼底却泛着湿润的光。
记忆忽然闪回到多年前的午后。
她和丈夫怀抱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女儿,两个人肩并着肩,为孩子的未来编织无数可能。他们猜测,可可长大之后会成为画家、医生,又或者和她一样叱咤商界。
他们约定过,无论女儿选择什么,都会做她最坚实的后盾。
但如今,可可成了警察。
这是夫妇俩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萍姨以为盛佩蓉会忧心忡忡。毕竟孩子从事这样的危险工作,哪个母亲不担心?可她忘了,大小姐从来不是畏首畏尾的人。
“要注意安全,可可。”最终,盛佩蓉只是轻声叮咛。
这是女儿自己选择的路,盛佩蓉选择无条件地尊重。
她为可可的勇敢、正义与聪慧,感到由衷的骄傲。
到了晚上,盛放小朋友和祝晴坚持要留下来。
疗养院的套房温馨静谧,其实往里走有专门为陪护准备的舒适房间,但是祝晴和放放各自蜷在陪护床上,固执的舅甥俩,怎么劝都不肯回房。
盛佩蓉的精力还没有这么好,听着他们的碎碎念,困意袭来。
在半梦半醒间,她听见小弟用气音对她的女儿说——
“晴仔,我超想你!”
盛佩蓉闭着眼睛,泪水无声地浸湿枕套。
在自己缺席的漫长岁月里,是这个小不点先替她拥抱了女儿,将可可从一片孤寂中,拉回温暖的阳光里。
她仍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竟有一个弟弟。
命运如此残酷地带走了这么多,又如此温柔地送回了一些,让她既想要抱怨上天不公,又不得不感恩这份仁慈。
病房变得安静。
祝晴望着母亲颤抖湿润的睫毛,知道她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痛。
但是会好起来的。
总会过去的,总会放下的,能活着就已经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
祝晴的长假还没有结束,整日守在疗养院里。母亲的各项指标在慢慢上升,身体逐渐稳定下来。
护士们总爱偷偷望着这对母女相处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欣慰的弧度。戴护士常常感慨,看着盛女士的眼神,她是真正地活过来了。而祝晴,也变得这么爱笑,让整个病房都明亮起来。
“当警察可以休这么长的假期啊?”萍姨说,“真好。”
“当然啦。”放放自然道,“我们警署很人性化的。”
这时候,放放小朋友已经完全忘记在不久前——
啰嗦舅舅刚唠叨过,晴仔这是什么工作,连个礼拜天都没有!
其实不是油麻地警署的制度有多开明,而是莫sir这个上司当得有人情味。
重案B组的警员们,拥有最愿意体恤下属的上司。最近警署正好清闲,多批几天假对他来说不过是顺手的事,他甚至一点都不犹豫,仿佛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殊照顾。
每天清晨,祝晴先送放放去上学。
下午四点一过,放放小朋友就钻进车厢后座,舅甥俩一起前往疗养院,出现在康复室门口。
盛放没想到,来照顾大姐,居然还便宜了自己。他已经好久没有搭校车去幼稚园,外甥女车接车送,小朋友们总是要围着他,一脸羡慕。怎么能不羡慕呢?她可是会飞的超人Madam!
他们在傍晚之前回到疗养院,这时盛佩蓉通常都在做复健。
主治医师常说,盛女士是他见过最拼命的康复患者,她训练时的专注模样,仿佛连一秒钟都舍不得浪费。
每当盛佩蓉咬牙坚持复健时,细密的汗珠就会爬满她的额头。十一月的天气,她硬是能练得浑身湿透。祝晴有时候拿着纸巾,有时候攥着手帕,轻轻替她拭去汗水。这时,她终于意识到,难怪萍姨总是要念叨着她们母女多么像,原来,她执拗的性子,真的随了妈妈。
盛放恨不得帮着大姐站立、行走,还愿意帮她跑跑跳跳。
在盛佩蓉咬紧牙关发力时,放放小朋友就会仰着小脸,拧紧全部五官使劲,连眉头都皱得紧紧的。
盛佩蓉根本没法看他。
只要视线落在他的脸上,她就忍不住想笑,更加没有力气。
“大姐,你认真一点!”放放小朋友急得打转。
无奈之下,祝晴不得不捂住放放的小脸。
他的脸上,多了一副“面具”,是晴仔的手。放放手舞足蹈的,小脑袋试图往外探,而祝晴笑到颤抖的肩膀,也很难稳住。
最后她索性不忍,站在原地大笑起来,两只手捏住放放的小脸,帮他大姐报复。
盛佩蓉也笑,笑得还要没了力气。护士给她递来一杯水,提醒她缓一缓,这时她为了“饮水安全”,甚至要闭上眼睛,免得瞥到她小弟就要忍不住破功。
盛家小少爷叉着腰:“大姐,你不要嬉皮笑脸好不好!”
康复师们都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欢乐的治疗过程。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之前在这一家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将所有力气汇聚在一起,重逢的欣喜直到此时此刻仍没有半点消退,不管是祝晴、放放还是萍姨,都努力着,迫不及待地想要接盛佩蓉回家。
这些天下来,盛佩蓉已经逐渐拼凑出旧事的轮廓。有关于盛家的那些恩怨,祝晴每天对她说一些,而她也需要时间,慢慢接受、消化。
父亲时常强调,盛佩蓉是他最得意的掌上明珠。可当她躺在病床上与心魔抗争时,他却鲜少露面。盛文昌一生要强,始终无法理解自己果决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一蹶不振。在他眼中,什么创伤后遗症、抑郁症……不过是懦弱者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
盛佩蓉至今记得那次激烈争吵,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对外封锁一切消息,也许他们能救下可可,即便希望渺茫,她也想要试一试。她曾决意与他断绝父女关系,可听闻父亲离世的消息时,还是沉默了许久。
至于继母覃丽珠,虽然总有些自己的小算盘,倒从未苛待过她。当年嫁进盛家时,覃丽珠太年轻了,甚至大不了她几岁——
如今竟也不在了,让人唏嘘。
还有盛佩珊……这个她从小疼到大的妹妹。盛佩蓉怎么也没想到,可可遭遇的一切苦难,竟都源于这个最亲近的人。如果当年弄丢孩子时,佩珊能说实话,或许一切都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记忆里那个叫何嘉儿的女学生总是朝气蓬勃,却无辜卷入了盛家的恩怨,白白断送性命。
听完整个案情,盛佩蓉眉间的沉痛挥之不去。
“我们盛家,该照顾好何嘉儿的母亲。”
“现在有人在做这件事吗?”
祝晴和放放小朋友同时摇摇头。
之前确实没有——但是现在他们的妈妈和大姐醒了,一大一小眼巴巴地望着她,就像两个等待指令的小跟班。
“还有……”
盛佩蓉揉了揉太阳穴:“居然还有?”
最后,陈潮声的死讯竟与那位笑容可掬的老管家有关。
崔管家的亲生儿子,是当年配合盛佩珊“绑架”可可的司机黄阿水。这桩已经被归于档案库的案子,直到此时,才在盛佩蓉心中还原完全。
她缓缓闭了闭眼。
“公司呢?”盛佩蓉突然问,“现在谁在管?”
盛家小少爷乖乖坐在大姐面前。
这会儿终于有了他能回答的问题。
“是裴伯伯。”盛放像在课堂时一样举起手,“裴伯伯来幼稚园啦。”
发生这件事的时候,祝晴远在柏林,纪老师联系不上她,就只能将事情的原委告知萍姨。隔着几千公里的距离,萍姨就是再心急,也没法立即将消息传达到位,后来这事便不了了之。
不过纪老师再三保证,幼稚园已经全面加强安保措施。不仅重新修订安全守则,就连门卫室都特意增设了一名警卫,轮班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