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三合一】朕来问你一个答案。(1 / 2)

薄胎玉书煨咕嘟嘟冒着水汽。

不多时,玉泉山采回的泉水便煮沸,倒入青瓷茶壶中,茶叶便在滚水中飞舞。

悠然的茉莉香片香气馥郁芬芳,让人心情随之平静。

两人很快便在茶香中平复情绪,说起了正事。

“眼看小年在即,陛下预备如何处置姚贵妃?”

景华琰依旧是那副无波无澜的表情,他道:“此事,须得谈过再议。”

他这样说,那么对于姚贵妃的处置,要看姚贵妃如何辩驳了。

姜云冉呼了口气。

她入宫以来,一直觉得姚贵妃是这宫里最聪明的人。

她不争不抢,只努力做好自己的差事,恭谨自持,沉默寡言。

这些年来,姚贵妃先诞育大公主,后又协理六宫事,名声极佳,颇得宗室和朝臣赞誉。

加之其姚氏出身,其实前朝宗室之中,时不时就会有人议论,是否要立她为后。

对于此,仁慧太后自是乐见其成,姚家也在后面推波助澜。

唯有姚贵妃不声不响,从不主动争取。

之前永宁公主的生辰宴,就是最好的例子。

姚贵妃宁愿忤逆太后,也不愿意做那出头鸟。

所以姜云冉才觉得,姚贵妃是个聪明人。

“或许,结果会如陛下所愿。”

姜云冉这样说了一句。

景华琰看向她,眸子里有询问之意,姜云冉却浅浅笑了,没有解释。

她顿了顿,又才说:“陛下,如今宫中采买,各宫和司局皆有抱怨,各宫所要之物会耽搁几日甚至十数日,而各司局因要做账簿拟定采买事宜,忙得团团转,一时之间,确实彼此有些迟滞。”

原来有司务局,司务局是先买后送,虽然都是按照往年旧例准备宫中一应之物,但也正是这一权柄,让司务局越来越嚣张,贪墨巨甚。

空账挂的越来越多,国库耗费越来越重,然而打开事务局库房,却空空如也,并无琳琅满目。

现在宫中改革宫规,先要后买,这拟买期间就有时间出入,各宫一时之间都不适应。

景华琰道:“朕知晓,就连梁三泰都说如今司礼监忙得很,他的几个徒弟忙不过来。”

司礼监最重要的就是负责皇帝起居,宫中行走事务,乾元宫要用的东西,那必是一等一的重要。

就连司礼监都有些疲于奔命,显然这个新规有着天然的缺陷。

姜云冉若有所思:“如此看来,还需要更改。”

政令是人定,也是人为,不可能因困难就倒行逆施,退步不前,必要找出改革之法,方才能把不合理之处全部改进。

景华琰看向她,眼眸中慢慢有了笑意。

“此事,交由你来做,如何?”

姜云冉有些吃惊:“我?”

景华琰颔首,道:“我已经同太后商议妥当,姚贵妃不便继续参与宫规拟定,由你接替姚贵妃。”

这个时间卡的非常好。

姚贵妃的“问题”,宫中暂时不知,但仁慧太后和姚相必然已经知情,这种情况下,姚家一定会松口答应。

另一个,景华琰同仁慧太后的确不算亲厚,但两人多年相处,到底知晓彼此的性格作风,景华琰但凡开口,仁慧太后无有不从。

大凡事情,她都不会故意驳了景华琰的面子,甚至会非常通情达理,让皇帝放心无忧。

因此,这件大事,就这样简单轻松决定了。

甚至姜云冉这个当事人都不知情,就又被安排了新差事。

姜云冉抿了一下嘴。

眼波流转之间,手指轻轻点在了景华琰的胸膛上。

“陛下,臣妾这个年关可真忙。”

“哎呀,”姜云冉道,“本来陛下允诺臣妾,臣妾如今好不容易成了贵嫔,本来应该吃香喝辣,作威作福,怎么堆积了这么多差事?”

“臣妾的命好苦啊。”

景华琰忍俊不禁。

他握住姜云冉的手,在手心里轻轻握着。

“爱妃的命可一点都不苦,”他低下头,在姜云冉耳边问,“待过了年,你想要什么份位?”

这还差不多。

姜云冉眨了一下眼睛,这才道:“我就知道,陛下大方得很,总不会叫我吃亏。”

“什么份位都可,只要陛下给,那臣妾便接着。”

姜贵嫔可精得很。

景华琰顿了一下,这才笑了起来。

“好,那朕就当真随意给了。”

一年光阴如水流失,伸手去抓,什么都痕迹都不能留下。

一切皆如镜花水月,风过无痕。

然而越是临近年关,岁月却又仿佛被拉长了身影,每一日都过得无比漫长。

在姜云冉意料之中,她去寿康宫拜见太后,太后也很慈爱地让她一起议论,务必把此番差事都布置顺畅。

一起处置采买宫事的,除了几位贵人,还有三位尚宫及小柳公公,另外还有宗人府和户部两名官员。

这两名官员姜云冉都曾见过。

一位是白鹤书院的得意门生江清鸣,另一位则是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丰鸿轻。

不过数月未见,两人皆已高升。

丰鸿轻任户部郎中,升为正五品,而江清鸣则任户部员外郎,是为从五品。

两人都是景华琰新提拔上来的青年才俊,之前主要负责岁银改税之事,恰逢宫中改制采买,两人临时调任,协助仁慧太后等一起拟定新法。

因都见过,姜云冉倒是并不显得局促生疏,一到寿康宫便开始忙碌,接连提出好几点需要改进之处。

仁慧太后同皇贵太妃对视一眼,两人相视一笑。

仁慧太后颇为满意:“你这孩子别看非世家大族出身,却通透得很,有时候能别出心裁,跳出囹圄。”

“倒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姜云冉腼腆一笑:“多谢太后娘娘夸奖。”

皇贵太妃也跟着笑了,她显得有些疲惫,说话自然边有些随意。

“你这样子,可真像我们以前认识的一个故人……”

说到这里,贵太妃碰了一下她的手,皇贵太妃才回过神来,笑道:“聪明的人,总是一般无二。”

还有一日就是小年,仁慧太后倒是体恤,只让姜云冉忙了一个上午,就放她回去了。

“如今你倒是成了大忙人。”

另一边,临芳宫中,大公主正在园子里跑。

她生于元徽四年六月,至今已有一岁半,生得粉雕玉琢,尤其像景华琰。

她生得好,养得也好,从小健健康康,少有病痛。

只一岁多的年纪,却已经很是强健,这会儿在院子里疯跑,小宫女们都追不上她。

姚贵妃坐在庭院中,身边放着暖炉,手里有一搭没一搭做着针线。

她从小就没怎么学过女红。

姚家人一门心思让她入宫,所教皆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以后务必要成为她姑母那般能匡扶国祚的贤后。

姚贵妃就一直学,一直努力,终于入宫为妃。

入宫之后,日子真是无趣。

她便寻了两个织绣宫女,让她们教自己做针线,如今虽然依旧不会刺绣,却能给女儿做个简单的小肚兜,闲来无事,多是这样打发时间。

读书习字,她早就厌倦了。

忽然间,红着脸颊笑呵呵的小公主脚下一绊,啪叽一下摔倒在地。

临芳宫安静一瞬,秋意姑姑满脸惊慌,奶嬷嬷也手足无措,立即就要跑过去搀扶起小公主。

但姚贵妃却开口:“让她自己起来。”

奶嬷嬷和小宫女急得脸都红了,却还是不敢上前。

倒是小公主自己在地上趴了一会儿,然后才撑着小手爬起来。

她身上穿着厚厚的红棉袄,手上戴着姚贵妃给她做的棉手套,虽然忽然摔倒,却跟跌在棉花上也没什么区别。

小家伙儿撑着手坐起身来,坐在那发了会儿,摇头晃脑,好不可爱。

她自顾自坐了一会儿,抬头就看到母亲正在盯着她看。

下一刻,她就咧着嘴笑起来。

“嘿嘿,母妃,好玩!”

这孩子,心真大。

满宫宫人都松了口气。

姚贵妃面容柔和下来,她对奶嬷嬷招手,让她查看一下小公主的身体,然后才对孩子开口。

“明舒,你要记得,以后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

小公主坐在地上不肯起来,只让奶嬷嬷检查身体。

她傻笑着点点头,根本没听明白,却还是很听话:“是是是。”

“母妃说得,都对!”

真是个小棉袄。

秋意姑姑松了口气,也跟着笑起来。

“咱们这小公主,性子真好。”

景明舒并不是过分聪明早慧的孩子,她同寻常的孩子们一般无二,十一个月的时候,才开口喊娘,一岁左右才学会走路。

但她性子特别好,摔跤生病,从来不哭喊,总是笑嘻嘻的,那笑脸比苹果还要惹人喜欢。

每次她对自己笑,姚贵妃的心都会快活起来。

她是姚贵妃的珍宝。

“性子好就好,”姚贵妃温柔地说,“她能自己跌倒爬起来,就是个坚强的好孩子。”

正说着话,外面忽然传来嘈杂声,姚贵妃一愣,立即蹙眉问:“谁来了?”

她其实已经被“禁足”,非有宣召不得随意进出,不知是为了避嫌还是不想触景华琰霉头,仁慧太后都没有来临芳宫过问此事。

此刻会来临芳宫的,又是谁呢?

姚贵妃放下针线,起身就要让奶嬷嬷带走景明舒。

就在此刻,一道玄色的身影大步流星踏入月亮门。

景华琰那张严肃的面容,在同景明舒视线交汇的一刹那,立即春暖花开。

“明舒。”

景华琰的声音难得带着温柔。

景明舒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咧嘴大笑:“父皇!”

小姑娘声音清脆,在临芳宫回荡。

她迈着小短腿,啪嗒嗒跑到景华琰面前,仰着头看他。

“父皇,你长高了!”

景华琰笑了一声,他弯下腰把景明舒抱起来,在怀里掂了掂:“明舒,你长胖了。”

“小胖墩。”

景明舒咯咯笑了起来。

父慈子孝的画面没有让姚贵妃放松,她扶着秋意的手起身,淡然来到景华琰面前。

“见过陛下。”

景华琰这才看向她,直接开门见山。

“贵妃,朕来问你一个答案。”

————

小年宫宴,宫中依旧张灯结彩,繁华鼎盛。

所有的丧事和琐事,都冲淡不了新岁的喜庆,尤其在长信宫这样的地方,欢庆新年、祭祀天地格外重要。

除姚贵妃及徐德妃,其余诸妃皆到场欢庆。

南音馆一年四季都有排曲,姜云冉看了看曲目单,特地选了一折节奏欢快的喜剧,安排在宫宴上唱奏。

今日的宫宴也多是热汤锅和最近玉京颇为流行的红糖麻酱火烧,四四方方摆在盘子里,瞧着还挺漂亮。

以往宫宴都是冷食,便是热菜端上来,从御膳房至太极殿,餐食多已经冷了。

尤其是荤菜,上面厚厚飘一层油,更是油腻腻的倒人胃口。

夏日还好,冬日吃起来真是折磨。

姜云冉直接把单子改成了热锅子,不仅御膳房备菜方便,也不用大厨一宿不歇,灶火不停,做出各色菜品,两个热锅配几个冷盘,再加点心和果酒,看似并不丰盛,可若吃起来却是相当宜人。

最起码都是热乎而新鲜的菜肴。

这位姜贵嫔办事,还真是以实惠得用为主。

梅贤妃这几日似乎真的不太舒适,此刻面色还有些苍白,她看着眼前的酸菜锅子,难得多吃了几口菜。

她身边的澄江姑姑不由激动地红了眼眶,忙同姜云冉道谢。

“这几日贤妃娘娘茶饭不思,害喜严重,多亏贵嫔娘娘细心,难得贤妃娘娘用进去了。”

说到这里,其余几位宫妃也跟着奉承。

韩才人忙端起酒杯,同姜云冉敬酒。

“还得是贵嫔娘娘,办事周到,今日宫宴当真是难得。”

不仅省了宫宴的花销,朝臣们吃得都还很舒心,甚至有人对仁慧太后夸奖。

仁慧太后也不藏私,直接说是姜云冉操办的小年宫宴,这一下,往姜云冉身上投来的目光更多了。

恩宠和权柄都握在手中,这名民女出身的宠妃当真是不简单。

最重要的是她办事老道利落,同景华琰几乎如出一辙,这又让朝臣们多了几分思量。

姜云冉倒是不在乎那些目光,她自顾自吃着热气腾腾的菜肴,浅浅笑了一下。

“宫宴总是要给人吃的,以往都是体面菜,我吃过许多次,味道其实很好,无论是菜品还是御厨,都是尽心尽力,然而奈何不了路途遥远,这是无法改变的根由。”

韩才人愣了一下,才忙到:“是,贵嫔娘娘说的是。”

以前的宫宴都是贵妃贤妃等操办,难道要说她们不够仔细,处事不精?

姜云冉浅笑一下,也端起酒杯,回敬韩才人。

“我出身贫寒,年少时最贪冬日里的一锅热汤,才有了这等心思,也全赖太后娘娘不弃,愿我以此行事,如今要感谢的,是太后娘娘的慈爱之心。”

仁慧太后也愣了一下,随即便端起酒盏,同众人一起推杯换盏。

“同乐,同乐。”

小年宫宴就在热气腾腾的热锅子里落下帷幕。

一晃神,就到了年关。

景华琰提前正旦三日,要至斋宫斋戒,感沐天恩。

朝中虽然已经封印,不过事情仍能上报,暂时交由荣亲王和礼亲王一起辅政。

而后宫诸事,则有仁慧太后、皇贵太妃、慕容昭仪和姜贵嫔一起主持。

斋戒前一日,景华琰给姜云冉透了底。

说姚贵妃认下了在红螺炭中下毒,谋害皇嗣一事,顾及太后及姚相脸面,也因大公主的未来,因此景华琰并未立即下旨,降罪于姚贵妃。

然姚贵妃心中愧疚,自陈德不配位,自请降位,至皇觉寺为皇室祈福。

年关底下,景华琰自然不会有所动作,但明年过了元月之后,姚贵妃便要降位离宫,彻底离开一切喧嚣。

姜云冉当时听完,抬眸看向景华琰,忽地叹了口气。

“姚贵妃不是真凶。”

姜云冉顿了顿:“至少她本人不是,至于姚家,暂时不能判断。”

姚贵妃做出的决定,绝对没有同仁慧太后和姚相通气,她是自己选择了这一条路走。

景华琰看向她,终于颔首,认可了她的话。

姚贵妃非常聪明,也很清醒,她犹如浮萍,在仁慧太后、姚家和皇帝之间摇摆。

从她入宫伊始,景华琰就同她深谈过。

那时景华琰就明确说过,自己不会立世家女儿为后,也不会被逼迫屈从姚家,若姚贵妃能明哲保身,他会给姚贵妃尊荣。

前头四年一直平平顺顺。

然而,当周宜妃艰难生下大皇子,而大皇子又体弱多病之后,姚贵妃就明白,只要她在后宫一日,无论她还是大公主,便不会有宁日。

而姚相和仁慧太后,也永远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总是想着延续姚家的辉煌,似乎只要姚贵妃成为皇后,景华琰就不会动姚家分毫。

太天真,也太急功近利。

姚贵妃害怕那些人,包括姚家的人铤而走险,不择手段。

她心惊胆战,总是夜里惊醒,非要看一眼女儿才能罢休。

想要针对姚家的人,她就是最好的靶子,想要谋夺后位,她就是手段。

无论如何,姚贵妃都知道自己不会有好下场。

这两年,死的人还不够多吗?

她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也没有那么充沛的情感,爱恨情仇与她而言不值一提,唯有活下去才重要。

说她懦弱也好,胆小也罢,她就是这么个人。

早年对于景华琰的年少慕艾,也随着天长日久而冲散,年少时对命运的不甘,也随着时间而淡然。

她忽然发现自己也没什么在乎的东西。

除了自己的性命,除了大公主的未来。

景华琰转述姚贵妃的话时,神情也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