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拍场风云(1 / 2)

古玩行述记 披雪楼主 1027 字 7个月前

早上九点半,“霁白中国古文化交流中心”挂牌运营后的首次公开拍卖活动正式开始。

为了这次拍卖的顺利进行,除了前期海选、初选,以及专家组评定,总共确定了三十一件拍卖品。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烘托拍卖的氛围,李碧瑶竟然请来了上次在石家庄那次拍卖会上认识的那位拍卖女主持。

专业就是专业,在一番简短而热烈的开场白后,拍卖活动正式开始。

与事前的判断一样,海选出来的那些拍品基本上都能正常的派出去。因为那些货主要嘛就是纯粹的古董文玩贩子,到这里拍卖,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嘛就是家里老人留下来的东西,拿来鉴定,知道是古董后,干脆就留下来拍卖了。

所以说,这些拍品只要是有人给出合理的价格,东西就能顺利拍卖。

在这个焊接中,秋霁白鉴定过的那只道光本朝的青花缠枝莲赏盘,被人意三十五万的价格拍走了。毕竟那是一只无款官窑的盘子,能有这样的市场表现也算是不错了。如果是有款的官窑,那价格恐怕要翻上去一倍。

上官周的《喜鹊登梅图》也被人用一百三十万拍走了。其他几件重器也被以合理,并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位拍走了。

总的来说,拍卖进程相当的顺利,拍卖总额已经超过了千万。

一个小时后,所有海选出来的东西都顺利拍卖出去了。接下来就是重头戏,那些所谓大藏家、大玩儿家拿出来的玩儿的东西。

对于这些拍品,秋霁白的分析是绝大多数很可能都会被原货主自己,或者是自己安排的人拍走。再或者就有可能是藏家的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

果然,在拍卖开始后,郭凡阳的那只带有一点儿小磕碰的乾隆官窑蒜头瓶第一个开拍。

“一百万!”

主持人开始拍卖的声音刚落下,台下就有人举牌叫价。

紧接着就是此起彼伏的叫价声。很快,价位就被叫到了五百万上下。这已经超出了郭凡阳的心里预期。

之所以这只蒜头瓶受到这样的追捧,完全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物价值。

作为皇帝,乾隆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在他当政时期的瓷器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乾隆的审美观念对当时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负责督陶的官员,以及工匠们不断推陈出新,在器型、胎质、釉色、彩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同时,乾隆还设立了御窑厂,专门负责烧制御用瓷器。御窑厂汇聚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顶级的制瓷技术,使得乾隆时期的瓷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当今市场上,乾隆瓷器的价值不断攀升,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热门品种。而这只珐琅彩瓷开窗人物画片的蒜头瓶,又是极为稀有的器型,画片也极其精美。别说是这样的民间小拍,就是在保利、瀚海、嘉德这些个大公司组织的拍卖中,也极为少见。

按马守义的说法,在五年的拍卖市场上,这样同等级珐琅彩官窑瓷器就没有露过面。

“五百五十万!”

不到十口儿,这只蒜头瓶就被叫到了五百五十万。这个价格不但让郭凡阳感到吃惊,也超出了秋霁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