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涉走后,蒯彻知道天下关键在韩信手中,便以相术劝道:“您的面相,不过封侯,且危不可安。您的背相,显贵不可言。”韩信说:“这话什么意思呢?”蒯彻说:“楚人起兵彭城,攻至荥阳,却兵困京、索,被阻成皋。汉王统兵数十万,凭巩、洛险要,却兵败荥阳,兵伤成皋,只能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就叫智勇俱困。如今,不如让楚、汉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凭借您的贤圣以及强大的军队,迫使燕、赵屈从,为天下百姓请命,割大弱强,以立诸侯,便可以使天下归服于齐。”
韩信说:“汉王把他坐的车子给我坐,他穿的衣裳给我穿,他吃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坐他人的车子,就要承载他人的祸患,穿着他人的衣裳,就要怀揣他人的忧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背义呢!”
蒯彻说:“陈馀、张耳本为刎颈之交,到头来,两人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您和汉王的交情比得过这两人吗?大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这叫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
韩信说:“先生暂且休息吧,我会考虑的。”
数日后,蒯彻又说道:“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办事坚决是智者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韩信还是不忍叛汉,回答道功勋卓著,汉王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便谢绝了蒯彻。蒯彻规劝没被采纳,他以为自己能救当年在总坛见过一面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可惜可惜为什么当年是汤伦那个人做了他的先生。蒯彻不会理解韩信的,在那几年的游历生涯里,韩信通过自己的感受就已经立下了自己的信念一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二是人多多少少还是要讲点道义的不管对方如何先做到自己讲道义,哪怕会死。
最终韩信没有反叛汉王刘邦,但却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
垓下之战后刘邦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江苏邳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