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顿时安静了下来,就像对待神明一样恭敬肃穆。
“我的爷爷今年六十有五,他褪去了太子的光环,娶妻生子,在世间一隅平静的生活了几十年。可是,这几十年中,全国各地以他的名号发动了十数起暴动。发动者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大张旗鼓的让众多无辜百姓充当炮灰,结局无一例外,不是死亡就是流放、株连九族。爷爷不想看到大明曾经的子民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再三思量,才派晚辈前来解救各位于水火……”
她话还未说完,众人皆为不满。
“朱三太子怎么可以说出这种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真是忘了祖宗,寒了我们这些忠心赤胆之人的心!”
“各位叔伯,事情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爷爷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大明的后裔……”她摘下帽子,“我没有留辫子头,这就足以证明我的忠心!”
闻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虽然个个嘴里喊着“反清复明,忠君报国”,可大势当前,还是屈服于权贵,剔了月亮门,留起了辫子头。
倾城接着说:“清军入关一甲子,百姓安居,商业繁华,这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凡事都有因果,凡事都有定数。如果我们执意妄为,违背了天意,是要遭天谴的!”
“那又如何?”
“我们不妨问一下天意,看天公如何作答?”
“这要怎么问?”人群中又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声。
“不瞒各位,此次与晚辈同行的还有一位法术高深的天师,他上能御仙,下能通灵,稍候我将请天师为我请命!”
这时,由胤禛假扮的天师从“幕后”走出。他眼神矍铄,仙风道骨,很有种遗世独立的风范。
紧接着,有仆人摆起了做法的祭坛,香炉木剑一应俱全。
天师并不寒暄,点燃一张符咒,用木剑挑起,微闭双目,嘴里念念有词,几个腾挪跳跃之后,指着香炉边上的一摞白纸说道:“成了!天公有令!”
他拿起白纸展现给大家。
“这不就是一张白纸吗?”众人不以为然。
“这是无字天书!尔等凡夫俗子自然看不到天公手谕。”
“看不到又怎知真假?还不是由着你胡说?”
“不急,待本天师为你们开启法眼!”
说完,他把白纸放在蜡烛上烘烤,须臾,两行棕色的字迹清晰的显现了出来。
“大明劫数已定,天意难违,尔等休存改天换地之心!”
众人震惊无比,纷纷跪下,磕头如捣蒜。
“我等谨遵天命,不敢造次!”
这时,有仆人伏在倾城耳边低语,倾城面色一寒,“不好,有清军围剿!”
说话间,敌人似乎已是近在墙外。众人一片慌乱,不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
倾城低喊:“大家不要慌乱,跟我来!”
原来,凉亭下有一处暗道。倾城打开石板,众人鱼贯而入。
暗道的出口隐藏在郊外的一片荒野,那里杂草丛生,人迹罕至,是一个适合逃生的地方。
等见到明亮的日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大家都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众人一一道谢,并承诺谨遵天命,不再妄为,不仅以身作则,还要规劝有此等野心之人安分守己,共享太平!
众人走后,正待胤禛和倾城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身后有人拍手大笑,“二位的戏演得可真好!”
两人回头,只见一名侠客手持宝剑,抱臂而立。
“你是……?”
依稀仿佛,这个人就混在那十几人当中,全程没有过份激烈的言辞动作,只是冷眼旁观。果然,不动声色的那个往往是隐藏最深的,只等敌人卸下防备时,再使出致命一击!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朱三太子’,不,应该是‘朱三公主’,一个小丫头片子再加上一个所谓的天师,竟能将那帮自诩不凡的傻子骗得团团转,在下佩服佩服!”
“这位侠士,我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无字天书,你不是也见过了?”倾城揣着明白装糊涂。
“哈哈,无字天书?真是雕虫小技,我可以用十几种方法让白纸显字,你信吗?”
被人窥破秘密恰如棋逢对手,倾城由衷一笑,“我当然相信,可是侠士不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吗?虽然只是一个骗局,却避免了一场杀戮。百姓和乐,不正是你们这些行侠仗义之人所期盼的吗?”
“也许你的做法是对的,也许这种善意的谎言可以暂时换来天下太平。不过,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朝廷不能顺应民意,肆意欺压剥削,那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说完,拱手告辞。
倾城见此人举止洒脱,言谈不俗,竟似涌起惺惺相惜之感。她冲他的背影喊道:“小女子叶倾城,敢问大侠尊姓大名?”
此人快步如风,头也不回的答曰:“在下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曾名静,字子文。”
“曾静,曾静?”她心中一凛。
“怎么?你认识?”胤禛听出她语气中的异样。
“哦,不认识。”
倾城回头看到一身道袍打扮的胤禛,不禁捧腹大笑。
胤禛不以为然,背起双手,一本正经的说道:“大胆妖女,竟敢嘲笑本天师,且看本天师如何将你打回原形!”说完,作张牙舞爪状向着倾城扑了过去。
“啊!救命啊!天师遁入魔道了!”
倾城大喊着,两人一前一后,在这片荒野里追逐嬉闹。
至此,这场看似荒唐的抛砖引玉完美收官。此举虽然没有彻底铲除朱三太子,可是却用封建迷信击垮了他们的心理防线,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不费一兵一卒,皆可天下太平。
为此,皇上龙颜大悦,对胤禛大为赞赏,朝野上下一片恭维,胤禛一时好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