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八)(1 / 1)

《周易》一书中讲述的君子,归根结底是给君子讲述的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周易》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存,共治,而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这表面上类似于近代的联邦制。

《周易》在论述君子之道时,自然给君子赋予了种种的政治内涵,即君子如何的去安邦治国。君子遵循什么准则去治国安邦。《周易》并不像西周初所建构的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而《周易》作者为君子(统治者)设定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即有孚思想的建构。有孚作为君子治国安邦遵循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贯穿着君子之治以民本为政治核心。

《周易》一书产生的时代是在西周后期,也是西周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作者向往的君子治国,正是希望那些有国有家者共同治理好这个天下。即希望西周的整个统治集团成员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共享太平。作者建构出一个政治理念,即君子之治,并赋予君子治国新的政治内涵。

正是《周易》作者建构了君子的理论体系,突破了西周初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周易》里政治核心是以德配民即君子有孚于小人的政治内涵,正是《周易》作者想力挽西周社会衰败,即诸侯争战局面,希望君子之治遏制时局的混乱,以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而《周易》建构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即君子之治。是让整个统治集团成员(君子)担当起安邦治国的责任,共同维持氏族家天下的社会局面。然而,《周易》一书的政治理论并没有挽救西周氏族君子共治天下的局面,君子之治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西周的分封制并逐渐被诸侯争霸建立起的王权下的官僚体制所取代。《周易》一书的本义既被遮蔽,也被淹没在王权理论和神秘主义思想的尘嚣里。《周易》一书更被后世,乃至今天被支解的七零八落及面目全非。但无可置疑的是《周易》里建构起来的君子理念,对后儒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易》里建构的君子是个政治概念,其包含着君子治国安邦的一系列的政治策略。这策略包括着政治谋略与行为道德两个方面,用现在的话说,君子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政治素质。即安邦治国的君子,是才德兼备型。《周易》哲学体现的是让君子成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者,而不是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拔成君子(统治者),更不同于后封建帝制时代里的科举入仕,这一点我们要明确。也不同于现在在选拔领导干部,倡导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而认为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的体现执政为民的原则。而《周易》里的君子是个血统身份概念,是继承有国有家的统治者。是世袭的在位者。《周易》作者是让这些世袭在位者的君子们自我修养出德才兼备型的治国者,这是不同时代的两种归路。《周易》作者是让不具备德才的世袭在位的君子而经过自我修省,而转化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者,能更好地爱民如子的实现安邦治国。而现在的干部制度,是选拔才德兼备的人,即把有政治道德素养和领导才能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认为才能更好的执政为民,认为不会蜕化变质。可现在的一些干部,一到权利岗位上就蜕变,变得贪婪。而《周易》时代的君子已在权力的位置上,一样的蜕变,变得阴谋与专权。道德在政治权力上成为一块遮盖布,道德变成了虚伪的东西,道德不具有对无限权力制衡的砝码。可传统的哲学理念是这样,《周易》哲学也是这样,君子治国总是把政治策略与行为道德纠结在一起。只讲德才兼备,而不讲程序与体制,终是一种虚无而无章可循的东西。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而这传统哲学之源,不无与《周易》相关。当然《周易》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反映。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