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五)(1 / 1)

《周易》里构建的君子理念,如同柏拉图《理想国》里构建的哲学王的理念。先秦所建构的君子,即是君子王的理念。无论先儒与后儒所赋予给君子多少道德的内容,君子就是实现安邦之治的一个政治角色。《周易》一书始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但始终表述的是政治目的。《周易》建构出了一个政治理念ashash君子。而《周易》里的君子最大的道德体现在有孚(先儒建构的民本思想)思想上。君子与有孚构成了君子之治的政治内涵。严格的讲后儒学的《论语》、《中庸》、《孟子》里所讲的仁义道德或王道(仁政),最终所体现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无疑是《周易》和《大象》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只是区别于所赋予给政治主体的君子的道德内容多与少而已,而并不改君子的政治概念的性质。

君子一词一经出现,《周书》与《诗》里仅仅是身份概念,而由《周易》哲学完成了君子的政治概念。《大象》与《论语》里的君子都是政治概念。《周易》一书中出现了十九次君子。而《大象》有六十四句,除了几个用先王、后之称外,全是君子的称法,《大象》完全是一篇独立的君子论。《论语》一共有四百五十八篇(节),其中有八十二篇(节)涉及到君子一说。《论语》里的君子论,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周易》,也多于《大象》,但《论语》里的君子之论,实则是《周易》与《大象》君子之论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一书奠定了儒家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即为理想人治预设的政治基石。我们可以从《周易》里的君子之论的内容看得十分清楚。《周易》里的君子论,一是给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道理,二是给君子讲述的修德之道。也就是后儒学里发挥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政治路径。当然先儒与后儒却在君子的道德性建设上的内容有所不同,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君子论就是讲君子之治,君子之爱,君子之优患,君子之修德(即统治者如何治国之术,而治国之术重点是落在如何对待小人的问题上,即如何统治百姓的问题)的政治道理。《周易》里的君子与《论语》里的君子,或是再后的子思,孟子,苟子所讲的君子都是政治概念。无论给君子赋予多少道德内涵,均不改变其政治概念。君子是个政治角色,是担负着政治寄托与重任。先秦君子这一政治概念始建构于《周易》,并发展于春秋战国那些后儒学中。而君子之治的政治链条被斩断于韩非子建构的帝王论中。战国末期产生的《系辞传》、《老子》、《韩非子》这些帝王术里的神秘论与论思想,却斩断了上千年儒家构建的君子治国论(君子治国是封建王国里的政治理论,而论是帝王大一统王国里的政治理论),而被帝王论所替代。此后,君子与小人不再是政治概念,而变成了纯道德的称谓了。无论是谁都可成为君子或小人。只要符合后封建道德规范的人,无论是达官贵族,或是贫贱奴仆都可成为君子的称号,反之则是小人。帝王下君子的身份与政治概念,从此烟消云散。帝王下只有帝王一人高高在上,没有什么君子的共治天下的理念。天下是帝王一人的,其它均是帝王的附属。先秦君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先秦的诸侯时代,有国有家的在位者就是君子。这些君子共有这天下,而周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而君子把家、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帝王时代没有了分封,消灭了分封(即不再是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家,也就失去君子之治的政治基础。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没有了君子论,而只有明君和暴君,以及清官与贪官的政治学说。先秦的君子这一政治概念与先秦封国体制分不开,而这君子政治概念是始创于《周易》。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