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书的宗旨是讲君子如何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而《论语》里的君子之论,其宗旨同理是讲述如何培养统治者(即君子)的问题,还是说培养什么样的统治者(君子)的问题,这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故《论语》里的君子,也并不是一个道德概念,已然是一个政治概念。即使先秦的君子并未变成纯粹的道德概念,已然是个政治概念,是与后封建时代里的君子概念完全不同。君子的道德内涵早已完成在《周易》与《大象》一文。《大象》已是独立体系的君子论,因《大象》产生在孔子之前。孔子只是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里君子这一政治理念。
君子一词虽是身份地位的称谓,但一开始已经为君子设定了道德内容。无论先儒(《周易》作者)与后儒(孔子及门徒)之学中的君子之论,给君子预设多少道德内容,但君子已然是一个政治概念。正如牟宗三先生阐述那样,这是先秦哲学重点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即是先要培养道德性的主体,由德性的实践,以达政治理想的实践。先秦的哲人是把治国安邦的理想寄托于有道德品质的君子(即统治主体)之治上。即统治者(君子)应具有道德品质。
《周易》已将君子预设上道德品质的内涵,即主体性(君子)应具有道德性。《诗》里最早出现的君子只是对周王泛泛的歌颂,而无实质的道德内容。而《周易》一书里出现的君子已预设上了具体的道德内容。如r>
《乾》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劳谦,君子有终,吉。
《解》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未济》之光,有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