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二)(1 / 2)

第十二篇《否》文今译与解读

(原文)

否之意,是指闭塞不通。本篇的题目内容是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这就是本篇的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论述因否而造成的大往小来的道理。大往小来是比喻,用大与小来比喻事物有盛向衰,或有强向弱方向的转化。正如泰篇里所讲的是通泰的事情,是事物有小到大的发展现象。泰文是论述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因素。而否篇则正是与泰相对的一面。即不利事物发展的因素。

否里的大往小来与泰里的小往大来,都属直观形象的用语,用大与小对比说明事物好与坏的转变现象,这还属于形象思维。是思维方式决定着这种表述。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茅。茹。汇相连结。

本段与泰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样,是个比喻。这是比喻应扫除不利于事物发展的有害因素,那么事物后果自然是好的结果了。也就是用贞,吉,亨来表述。《周易》里凡是正面的阐述事理,就用吉,利,亨这种判词;相反则出现的是凶,咎,不利的字眼出现。不论正反判词,都是根据所论述事情的情节轻重的不同来选定判词的使用。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