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一)(1 / 2)

第十一篇《泰》文今译与解说

(原文)

泰字对我们来说不难理解,现在还有着有关泰字的成语。如三阳开泰,泰极否来。这泰极否来应是通过《周易》里泰与否两名称形成的一个成语。泰极否来也成为后封建社会里认识事物循环转化的一个代名词。实际在《周易》里所讲的泰与否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讲辩证关系的,还没有上升为循环论。《易传序卦》里讲,通也。泰就是通泰之意,能够通泰的事情,自然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否与泰是正相反的事情,是不通。不通的事情自然是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打破不通的局面,就转化为通泰的局面,这就是辩证的关系。《周易》一书里讲了很多辩证的道理,只是后封建社会,为帝王政治需要而遮蔽了《周易》里的光辉思想。把一部哲学书,硬生生的罩上巫术的帽子,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千古冤案。

本篇的泰讲通泰之意,通泰了,事物才能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否则就是否,是闭塞,是不通。就有大变小,由强转弱,这就是辩证的关系。

本篇题目是小往大来,吉亨。其意是通泰,才使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吉利亨通的事情。本篇的内容就围绕着题目展开的论述。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茅茹。汇连一起。

开篇是用一个比喻句,是借拔茅草来比喻事理。这是比喻把有害东西清除干净,就不会影响由小到大的发展。这比喻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因茅草的生长,会影响到庄稼的生长,拔茅草连根结全部拔掉,自然是吉利的事情。即不影响庄稼的生长,岂不是好事么?

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本段还是运用比喻说事理。包荒。冯河。不遐遗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