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史又接着说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周太史这话讲给谁听呢?自然是让陈侯听的。陈侯给自己的儿子算卦,是想知道儿子长大能有多大出息,周太史自然要给陈侯一个满意的说法,要显得推论严密。在诸侯面前,让其感觉从周天子那里下来的大师,卜筮的水平就是不一般,而且还能得到一笔丰厚的润金。所以周太史进一步论证陈侯的儿子陈完日后做王的上宾不是虚假的卦示,而是有根据的。周太史的根据就是从卦象中破译了暗藏的天机,才说了那段话。用现在的话说是陈列的礼物很多,另外进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的美好东西都具备了。所以说有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周太史又是如何寻找出做君王上宾的证据呢?自然是从卦象中来,要让陈侯听起来是心服口服,不亏是京城下来的大师。周太史是结合事实来论证做君王上宾的这一神示的根据。即从卦象中解读了所认为的这些事实根据。
春秋时出访诸侯国,都不是空手去进见诸侯国君的,是要进献礼物的。进见诸侯国君的礼物,要陈列在庭中。那不过是好吃,好玩的东西。什么丝帛,玉器之类的东西,这些好理解。可周太史所说的天地之美具丐。是什么东西呢?周太史还是从八卦取象中得来的说法。八卦取象虽主要是八种自然物象,而从《左传》的筮例中看,已不单是八种物象,八卦里的每卦象已出现了多种取象。在《说卦》里乾卦不但取象为天,还取象为君、义,还象征玉、金、良马、老马之物。坤卦取象为地、母牛,还象征布。周太史说的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这玉与帛物,就是天上地下的天地之美物了。玉是乾卦里的物象,乾又取象为天。帛是坤卦里的取象,坤又象征地。所以玉帛就是天地之美具焉,天地之美都具有了,陈完能不做为君王的上宾吗?周太史是从卦象中进一步证明陈完利用宾于王的。这让陈侯听起来也符合现实,卦里已神示出了玉、帛、金银,良马这些宝物,有了这些东西进献,还能不为君王的上宾吗?周太史说的陈完日后当君王的宾客岂能有假吗?但好事还没有完,可不是陈完光做一个国家里君王的上宾一事,还有大事情在后面呢。
周太史又进一步联想发挥起来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这句话的意思说如观是观看的意思,所以说是他的后代吧!风刮到土地上,所以说这事情发生应在异国吧。
周太史推论陈完能为一国君王的上宾,是通过光字联想并串起《观》与《否》卦画的八卦取象,煞有介事的论述一凡。而到此又转到观字上联想发挥到陈完的子孙身上要发生的事情。从一个观字,怎么能转到推论陈完的子孙头上要发生的事情呢?可能周太史认为的观,就是观看的很远,不光是陈完自己一生的事,一观就能观看到陈完子孙的事情来,这就是从观字推论出故曰其在后乎的逻辑吧?
在巫史眼里《周易》是筮卜书,《周易》里的繇辞都蕴藏天地生命的基因密码似的。在巫史眼里《周易》一书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天机密码,看如何去解读了。而现在看来,春秋时期的史巫用《周易》筮卜而推论人事吉凶,算是什么思维方法呢?这不是望字生意吗?从一个观字转到陈敬仲的后代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神秘八卦术,迷信了国人几千年。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大师抱以如获至宝当预测之书,不知是自身愚昧无知,还是有意愚弄愚昧无知者。
周太史不但从观字联想到陈完的子孙头上,而且又通过风,进一步的联想到风一刮起来就刮到土地上,又从土地上一刮刮到外国,就得出故曰其在异国乎的结论来。这种联想现在看起来,感觉是十分可笑。刮风,无论刮到多远,也联系不上与陈完子孙日后的事情吧,这两者之间既无可比性,也没有因果关联性。刮风能刮坏土地上的农作物或其它东西,但一个人日后的命运,岂能与刮风一事联系到一起预知吉凶吗?这是那跟那的事。周太史可不这样认为,巫史用八卦筮卜时,就是这种联想法,类比法,通过这种比类、联想到人事头上,就认为起到了作用,这也就知道了天机。各现在看来那种说法者不是脑子灌水了吗?可那时的巫史们在为人筮卜,感觉是神圣的一门新兴科技,是一门先知天地玄机的深奥学问。所以周太史在推论上似乎是很有逻辑的。从风刮到地上,而得出的结论是事情要发生在异国,而不是陈国。单从刮风现象来看,一刮就刮过楚国进入陈国,还会刮进齐国。春秋时诸侯国林立,一场风刮起来能刮过很多国家的。所以周太史就会从刮风上推论出风一刮就刮到异国去,而联想到其在异国乎的结果来。这种推论能说没有根据吗?不是学问么?一般人有这种联想吗?周太史就是一肚子学问,一联想,就能从观字上联想到陈完的后代,又能从风上联想到异国。按这些推论不能不让陈候听起来信服。
接下来周太史的推论就更加神奇了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