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我们且看《左传》第一筮例,周太史筮出《观》之否后是如何进行的一凡推理。
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周太史筮出《观》之《否》曰的内容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这句天机话来。但这天机还得靠占筮者去解读。周太史把观国之光理解为出国观光了,也就联想到陈完要出国。
利用宾于王,周太史倒没有理解错,认为陈完到外国要做君王的上宾。这是从《观》篇里的一句话,而被巫史当成占辞来算卦用了。而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在《周易》观篇中的本义是讲给君子听的一种政治道理。这观国之光不是去某国观光,而是让君子观察了解国家的礼乐风尚,才能有利于做好君王的助手去治理好天下。而周太史把这《周易》当筮书,自然把这句话当占辞来运用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从这句话里附会、联想出陈完日后的事情。周太史就从这句话里望文生义出小敬仲长大后到另一个国家当君王的上宾的天机来。应该说,算到小敬仲长大后到另一个国家当君王的上宾,就行了。这一卦就可完事了,陈侯不会不满意的,照样给卦钱的。因为陈侯这个诸侯国里也早已划定过接班人了。以后陈国的君,小敬仲是没有份的。到国外一个君王那里当上宾,陈侯也不会不满意的。但那又是以后的事,算的对与不对,陈侯也追究不了周太史的责任。中国的算卦业,本身是一个天生的不负责任的行业。可周太史的神断还在后面呢,周太史话锋一转,下面的内容就脱口而出了人恐怕要代替陈而亨有国家了吧!这可不是光做个君王的上宾,而是还要亨有国家的。这被算卦的是小陈完,是陈侯的儿子,也许不是法定的国君继承者,也许周太史知道陈国的情况,第一句话说出来,是探口气,再接着往下说。也许周太史觉察到了什么不对,但有进退之路。本身代陈有国乎?就不是一个肯定句。如同今天街头算卦先生往往说出一些模凌两可的话。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里,官方的太史也是这种说法。接下来周太史话锋又一转说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孙。这样就免除了陈侯的担心,要是陈完长大后代陈有国,那么太子就不是推翻了吧。这下还好祸不起萧蔷。小儿子完,日后尽管是他的子孙还能建立国家,陈侯听来,岂不感觉也是件好事。这周太史一下子算出陈侯的儿子陈完的子孙,也就是陈侯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到某一辈时,在别国亨有了国家。周太史的本事太大了,八卦筮术也太神奇了。但是若细想一想,为人算卦,算以后怎样、怎样要比算已发生过的事好算多了。算八辈子以后的事,就更好说了。那么周太史又是如何看出陈完的子孙的子孙代陈有国呢?
周太史看出这天机,可是从卦象(即八卦取象)上看出陈完的子孙的子孙日后享有国家的。周太史接着说,远而自他有耀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林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这段话用现代的话说是,是从远方照耀而来的,坤卦象代表土。巽卦象代表的是风。乾卦象代表的是天。风起于天上,而刮到地上,就形成了山。有了山,山上长出了木材等物产,是被天光所照耀。这就是生长在土地上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出国受聘,成为君王的上宾。"
这是周太史所认为占辞里的观国之光的光字之意,又通过《观》与《否》画符号,而按八种取象进行联想,就联想出陈完将要出国受聘为王的上宾。这是通过取象与繇辞的字义连串在一起,解释陈完出国受聘为王的上宾的根据。这本来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可周太史却联系到一块,并从光、风、土、山这些字义上进行比附、联想,居然联想出陈完及其子孙日后的吉凶因果来。难道这就是由《左传》里记载的春秋史巫卜筮吉凶的方法吗?这卜筮的能耐岂不是很好学么?以这种卜筮方法,居然能断出人事的吉凶来,中国人真是太有能耐了!中国人有了能窥视天机的八卦卜筮之术,就可化险为夷,避凶趋吉、万事大吉了,成为中国人可真的是太自豪、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