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三)(1 / 1)

八卦里的符号是有三条线还连还断组成一组,而六十四画符号里的符号是以六条线还连还断组成一组。现在我们看到这些符号是整齐规范,而这些符号在西汉前后的写法是有所区别的。即组成这些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中的这个符号--,在西汉之前的写法并不是平行的线条中间断开,而是象八、╱╲、and、ハ、┘└这样的写法。而组成六十四画符号的基础符号之一的这个符号ash,在西周以后并无变化,一直是这种写法。但在西周初期之前,这一基础符号也因地区与时代的不同,并不是统一的这种写法ash,而一些属六十四画符号里的某些符号的写法,出现象+的写法。所以那一套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在西汉以前的写法,一般是ashand这样写的。而这两个符号确实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那种以刻划的线条,是人类早期记事的简单标记,还不是文字。早期人类无论在地上刻划线条,还是以随地取材于木柴棍做计算渔猎的算筹,都会最先发展出以线条为基础的符号来。从简单的线条为记事或计数,而发展出有规律的线形组合符号,用于生产、生活上的运用,是文字没有成熟之前的记事符号而已。这些用线形组合出各种符号,随着文字的发明到成熟和数目字的出现,这些用线条组合的符号,因书写上的不简便和书写使用上的记忆复杂,而被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以线条组合成有规则性的一套符号,却保留在《周易》一书里,被传承了下来。但这套符号却被春秋时期的巫史,转变成一套八卦筮术符号,从此这套符号也越来越被神秘化。那本是一套简单用于记事的符号,却被巫又演绎成卜筮上的一套工具。传统易学上认为六十四卦是有八卦(人们往往不说八卦符号,而说成八卦)两两重叠排列出来的,被约定成俗的称八八六十四卦,也就认为六十四卦是通过八卦推演出来的。也就认为先有八卦,尔后才有六十四卦。故传统易学上认为是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但这种说法,从来没有明晰过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概念,不知是伏羲创出了八卦符号,还是包括了那八个名称,还是包括了八卦筮术内涵,如取象、阴阳、五行等等;也不知是文王在八卦符号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符号,还是六十四卦爻辞,这从来是糊里糊涂的。

《辞源》里对六十四卦的解释是八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坤未济。《辞海》里对六十四卦的解释是易》中的八卦,两卦相重成为六十四卦。卦名是,乾、坤未济。这两部大型工具辞书里都解释是由八卦两两相重产生了六十四卦。这岂不认定了,《周易》一书里所用的那套符号,自始就叫卦符号。这是把一套符号的生成过程与《周易》一书的内容混为一谈。同理是把六十四画符号与《周易》一书这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六十四画符号在《周易》成书之前,早已产生了。而最初的六十四画符号里的每个符号称法,决不是《周易》里的六十四篇名称,这是考古上所足以证明的。再说《周易》里的六十四篇名称与其内容不可分割,而《周易》里所用的那些符号,倒是无关紧要,即使抛开那些符号,根本不影响《周易》里每篇文章意义的独立与完整。不过在筮术上若离开了那套符号,打卦先生到是不能煞有介事的来看是某一卦,而附会人事吉凶了。《周易》里的那套符号,在《周易》之前只是一套符号,而无名称。《周易》作者用其只是做为文章的序目,在《周易》的作者看来,那套符号只是一种记数符号而已。而在《周易》之后,史巫在卜筮中利用了那套符号而演变成卜筮上的成卦工具。所以这套符号在历史上从产生到运用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有名称,更不会称卦符号。那套符号从记事符号到演变成筮术上的八卦卜筮工具,则是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原创《周易》文本里所用的六十四画符号,只是作用于记事符号功能而已,还不具有卜筮上的符号功能。六十四画符号如何有两个基础符号组合而成,那是六十四画符号的生成过程,是不与《周易》一书有关,因为六十四画符号与《周易》一书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周易》只是用六十四画符号作为记数排序而已,岂能说《周易》里的八卦,两卦相重成为六十四卦,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未济呢?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