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以降对《周易》一书的称法
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一书里有《易》曰违者,讼,讼必有众起。但这里的《易》曰内容,不见于《周易》与《易传》。
晋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八里云共成《易经》,足以弥纶阴阳,不可复加也。今问善《易》者,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
到晋时葛洪却把《易经》说成是九圣之为了,这是在汉朝三圣之说上,又加入六圣成为九圣创作了《易经》。三圣说是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爻辞、孔子作十翼。而加入的六圣则是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无论三圣还是九圣之说,无非是把《易经》里的卦画符号、卦爻辞、十翼这些内容说成是九位圣人完成的。葛洪说的《易经》,显然不是指《周易》,而是把今本《周易》内容分割成两部分,即分成卦符号和卦爻辞,再加上所认为的孔子作的十翼,这就是《易经》内容,并认为这部《易经》是有九位圣人完成的,使其神圣与神秘化。
《抱朴子内篇》卷十里又说《易》曰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有圣人之道四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这里的前一个《易》曰里所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说卦》,而后一个《易》曰里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葛洪引用这些内容时皆称为《易》,这些《易》称,显然是《易经》(即今本《周易》加《易传》)的简称。
西晋陆机的一篇《辨亡论》里也有引用《易传》文,而称《易》曰。
如《易》曰革命顺乎天。
《易》曰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
这里的《易》曰内容并不是出自《周易》里的内容,而是均出自于《易传彖》文。
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里,也有对《易》的论述,以及《易》曰的称法。
如《易》曰下之动者,存乎辞。这里的《易》曰里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
夫《易》惟谈天,入神之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这里的《易》称,概念不明。但有《系辞》为衬,这个《易》似乎是指《周易》了。
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这里是论《易》的范式,当然这个《易》称,应是《易经》的代称了。因为这里所说的王弼解《易》的内容是包括了《周易》与《易传》里的彖、象、文言。
《文心雕龙诏策》里云》之姤象施命诰四方。
这里的后以施命诰四方,是《象传》里的《大象》文里的内容,而这里的称法,尤其显得特殊。《姤》本是《周易》里的一篇文章,当然后来演变成今本《周易》里的《姤》卦称法。而《象》本属于《易传》里的内容,是阐释《周易》的,应属《周易》的学术东西。《象》文既不属《周易》里的内容,也不属《姤》里的内容。若说《易》之《姤》这种称法,是类似于《左传》里的称法,就知道这《易》称等同于《周易》,也就知道《易》之《姤》如同是说《周易》之《姤》。但这里出现的《易》之姤象,就会理解成是《周易》里的姤象,这就错了。这可理解成《易经》里的姤象,还说得过去。因为《易传》在汉代,已被纳入《易经》内容,而这里把《易传象》里的内容,称《易》之姤象,视同为《易经》之姤象还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