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六)(1 / 2)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在《周易》学上出现了新现象,即把《周易》与《易传》合二为一,称《易经》,并为五经之首。而由此以后,凡《易》称,也不同于西汉初期及以前的《易》称了。从西汉中期以后的《易》称内容来看,《易》与《易经》的称法应是同一概念。最明显的是,西汉中期以后,出现的无论引用属《周易》一书的内容,或是引用《易传》里的内容,即统称《易》曰,虽没有出现过《易经》曰,但也不分开用《周易》曰,或《易传》曰。这种称法,我们前面所引《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文字里就出现引用属《易传系辞》文章里的句子,既不称《系辞》曰,也不称《易传》曰,而称《易》曰。这已是约定俗成的把《易经》简称《易》来称了。

再如《汉书楚元王传》里记载刘向的上疏里有引用《周易》里的内容,也有引用属《易传》里的内容。但均用的称法是《易》曰。

如《易》曰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这是引用《周易涣》篇里的句子,而不称《周易》曰,却称《易》曰(当然涣汗其大号是刘向从今本《周易》,所谓《涣》卦里的爻辞中引用的。但刘向并没有称《涣》卦曰,而称《易》曰,显然用《易》曰,如同先秦诸子书籍里出现的《易》曰,所引用《周易》一书里文句那样,是把《周易》一书与史巫(算卦者)之用分辨开来。这里说明刘向把《周易》的文辞,是看成义理文章来运用)。

如《易》曰在天,大人聚也。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茹以其汇,征吉。

这里前一个《易》曰里的内容是引用《易传象》文(称小象)里的文句。而后一个《易》曰里的内容,是引用《周易否》篇里的句子。这里引用的内容,无论出自《周易》或是出自《易传》但均称《易》曰。

如臣闻《易》曰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这里的《易》曰后面引述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文,但同样称《易》曰。

《易》曰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易》曰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凡事不密,则害成。

《易》曰天文,以察时变。

《易》曰尽言,言不尽意。

这些均是出自《易传系辞》文里的句子,而刘向上疏朝廷的奏章里所引用时,皆用《易》曰来称。刘向(约前77ash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这是现代人给的头衔。又是汉皇族楚元王四世孙,曾任谏议大夫等职。《汉书楚元王传》里说人简易无威议,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这说明刘向是一个学者,虽然高官坐了一辈子。《汉书》里又说了向始皆治《易》。这里说的歆(即刘歆)是刘向的少子。通过《汉书》里刘向的几篇上疏所见到引述的《易》曰内容来看。刘向治《易》,就是《易经》,即《周易》加上《易传》。看来刘向研究《易经》,研究的非常透彻,故在他的上疏里所引用《易经》里的内容,来博证所论述的事情恰到好处。说明刘向是精通《易经》的义理。把《易》(即《周易》加《易传》)当成《诗》,《书》那样的典籍来看待与运用。并且刘向所用的《易》称,已不是先前(即战国时期)那种《易》称的概念了。自西汉《易经》(今本《易经》加《易传》)成为五经之首,随后凡文人学者而引用《易经》里的内容,同样形成一种习惯称《易》,而不称《易经》。

如到了东汉的《白虎通义》典章里也有不少《易》曰,但同理这里的《易》曰如同《易经》曰。即《易》等同于《易经》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