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周易》导说
第一篇《周易》文本说
四今本《周易》的前身ashash春秋《周易》文本
12《左传昭公十二年》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有事,何如?惠伯曰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彊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13《左传哀公九年》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史赵曰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以上是《左传》一书中保留的十三个筮例。这十三个筮例中有三例是直接点明以《周易》筮之。十三个筮例中除两例外,均称谓一样,即遇某之某曰。如遇《观》之否曰。其卜筮出现的繇辞与今本《周易》一书里的爻辞一样,而那时不称爻辞是称繇辞。
《左传》中的十三个筮例,有两例的称法,则是其卦遇《蛊》曰和其卦遇《复》曰。而且这两例所引用的繇辞也不是出于《周易》一书里的句子。这两例是出自《僖公十五年》与《成公十六年》里记载的卦例,这两卦例是不同与《周易》的以外卦书。这种异于《周易》的卦书,并与考古上发现的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上的卦书相同。王家台秦简上的卦书,被学界认为是《归藏》,其卦画符号及卦名称与今本《周易》相同,但结构形式及内容与今本《周易》完全不同。这说明《左传》一书里记载的筮例,反映的筮书,仅仅是与《周易》里的六十四画符号及名称相同,而内容不相同的筮书,至少有两种以上,这符合《周礼》中所云的三易之法。
在《左传》一书中出现的筮例共十三例,而其中有十一例,却是以《周易》筮之,所出现的繇辞与今本《周易》里的爻辞能够一一对应。但从这十一个筮例的称法中,皆不反映九六爻题。从十一个筮例中来看,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同于以九六爻题为结构形式的《周易》文本,我们给这种《周易》文本命名为春秋《周易》文本。
《左传》一书中既有记载以《周易》筮之的筮例,也有引证《周易》文辞说明问题或阐明观点的引用例子,如同引用《诗》、《书》那样,直接是用于说明事理的例子。我们也将《左传》一书里记载引用《周易》的例子列举如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