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食品化学性污染与预防(2 / 2)

镉是最常见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物之一,摄入含镉污染的食品,将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抑制蛋白质和酶活性,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甚至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山东廊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市售的梭子蟹进行镉含量检测,平均含量达到106kg,整蟹镉含量超标率达到731%,不同部位镉含量表现为:蟹黄>蟹膏>胸肌>腿肌;其中腿肌未发现镉超标现象,蟹黄镉超标率达到933%,最高超标近33倍;同一蟹体中的镉含量,蟹黄与腿肌最高相差233倍。结果显示:市售的梭子蟹蟹黄、蟹膏中镉含量超标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应谨慎食用。海水虾和海水蟹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镉超标。违规使用兽药和镉污染是当前我国水产品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

2铅

铅是稳定的较难降解的污染物,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重金属。

人体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铅会蓄积在体内,影响神经系统、智力发育等,尤其会对儿童造成智力发育障碍和表现行为异常。还可对造血系统造成损害,引起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对肾脏造成损害表现为急性和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肾病,慢性铅中毒最后造成肾衰竭;严重者还会致畸、致突变、致癌。

重金属的控制措施:废水废渣等应经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对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所加工的原材料进行检验,严把原料第一关,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杜绝重金属污染。

(四)其他

1多环芳烃化合物

多环芳烃(pahs)是一大类具有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和食品加工污染物,是食物在煎炸、烤制和烟熏等烹饪过程中产生的一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诱变性,长期摄入这些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食物在煎炸、烟熏、烧烤等烹饪加工过程中,都可能导致多环芳烃的产生。

苯并芘是一种具有强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苯并芘不仅易使皮肤癌变,而且对机体的食道、肺、肝、胃、肠等多脏器都可产生致癌性、致病性。苯并芘的毒性超过黄曲霉毒素,不仅是多环芳烃类中毒性最大的一种,而且也是所占比例较高的一种,约占环境中全部致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15。动物性实验研究表明,多环芳烃特别是3,4-苯并芘与动物和人类的肺癌有一定关系,是导致肺癌的病源。

控制措施:对烧、烤、烘制品的使用燃料与加工工艺进行改革;改变不合理的熏烤、煎炸条件,如熏烤时避免炭火与食品直接接触;煎炸食品控制油温不超过200c,并尽量缩短受热时间;平时少吃或不吃直接或高温熏烤、煎炸的食品,都将会进一步降低或避免食品中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危害。

2杂环胺

杂环胺是食品在加热温度较高(如煎炸、烧烤、烘烤等烹调方法)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含蛋白质丰富的鱼、肉类食品中,研究表明,当肉类与明火接触进行熟制后,脂肪会分解,滴落在火源上,形成杂环胺;熟肉制品是原料肉经过热加工处理制作而成的,既含有杂环胺形成所需要的前体物质,又具备形成杂环胺的温度等条件。已有研究证实,在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焙烤肉制品、干肉制品、油炸肉制品、肠类肉制品及火腿肉制品等34种肉制品中均有杂环胺检出。

健康危害:杂环胺是熟肉制品中常见的致癌物和致突变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杂环胺会增加直肠癌、食道癌、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控制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少吃煎炸、烧烤、烘烤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尽量避免原料肉直接暴露于干热和高温中,采用较为温和的热处理类型,控制反复加工的次数;肉食品在加工中需要考虑加热时间、温度及加热方式;糖类、氨基酸、肌酸(肌酸酐)等是杂环胺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控制其种类和含量可以起到减少杂环胺的生成的作用;肉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硫化物和其他天然提取物等可以抑制杂环胺的形成。

3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熏肉(鱼)、烟草、腌菜、啤酒等食品中的一类强烈化学致癌物质。为了提高瓜果蔬菜的产量,人们经常使用氮肥,致使瓜果蔬菜中高的硝酸根离子残留,这些残留的硝酸根离子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被转化为亚硝酸盐,成为人体内源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n-亚硝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或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其中,蔬菜是硝酸盐的主要来源,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等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主要存在于腌菜、泡菜及添加硝的香肠、火腿中。仲胺、酰胺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如肉、鱼、虾等的蛋白质分解物,尤其当这些食品腐败变质时,仲胺等会大量增加。

在大气、水体、土壤、鱼、肉、蔬菜、谷类及烟草中均发现存在多种n-亚硝基化合物,它们主要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属高毒。急性毒性表现为头晕、乏力、肝脏肿大、腹水、黄疸及肝脏病变。

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硝酸盐的使用量,甚至找到完全替代硝盐作用的措施。

4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优质的发色剂,其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不仅能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增加人的食欲,还具有防腐和增强风味的作用,所以,它广泛地被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

在植物界,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在日常生活中,亚硝酸盐主要存在于肉类制品中,出于改善风味、防腐、巩固肉质颜色的需要,人为地添加亚硝酸盐。在食物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在最初的24天开始增加,在第9天开始减少,在第78天浓度最高;腐烂变质的叶类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腐烂程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健康危害:过量添加或是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使人急性中毒。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心跳加速、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亦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疼、腹泻等症状。皮肤青紫是该病的特征,尤以口唇青紫最为普遍,几乎每个病人都有此症状,严重的病人眼结膜、颜面、手、舌及全身皮肤呈紫黑色,抽出的血液亦呈深棕色,在空气中振摇后亦不变为鲜红色,且呼吸极度困难,昏迷不醒,并出现痉挛、血压下降、休克、心律失常、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高铁血红蛋白往往超过50%,亦可发生循环衰竭及肺水肿,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控制措施:认识亚硝酸盐;正确使用亚硝酸盐;正确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蔬菜本身含有亚硝酸盐,当其变质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加,所以,我们不要食用腐烂变质蔬菜,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量;不吃隔夜菜;少吃腌菜酸菜等腌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