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2 / 2)

1982年,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率先决定,将所有公立小学的学生纳入“免费午餐计划”。1995年,印度政府正式开始“小学教育营养支持全国”项目,政府每天为小学生提供100克的大米或小麦,同时向粮食的运输管理发放补贴,各邦政府负责提供午餐的其他原料、人工和设备。

2000年,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民间团体(简称apf)参与“全国小学教育营养”项目。他们接受了中央政府分发的谷物,在全国推广做好午餐再配送到学校;他们建设了“中央厨房”,厨房的配菜单由印度营养研究所制订,保证卫生状况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通常,午餐都是传统的印度食品,如薄饼、米饭、咖喱、蔬菜、牛奶等,还包含豆类、蔬菜和水果。

“中央厨房”的模式获得了空前成功,该模式被广泛采用。apf基金会发言人称:“我们还在改进机器,提高效率,希望在2050年,能让500万个孩子吃上营养健康的午餐。”

(3)澳大利亚:推动“厨房菜园食农计划”。

“厨房菜园食农计划”由澳大利亚美食作家、著名厨师斯蒂芬妮·亚历山大(stephaniealexander)推出,目的是改变孩子对食物的思考方式,让他们自觉选择健康午餐和保持营养饮食的习惯。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厨房菜园食农计划”。斯蒂芬妮·亚历山大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来资助澳大利亚的各所小学,把农场、果园和厨房都搬进了校园里,不仅教孩子如何种植、采收、制作和分享新鲜、有营养的食物,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对食物的想法,让他们爱上健康的美味蔬果。位于堪培拉的玛如娜小学是基金会计划的实验学校,该校将农场分为两个区域,一边是市场花园,里面种植的农作物被孩子收割后,会拿到市场上去卖;另一部分是家庭花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种植他们喜欢的蔬菜和水果,这也是孩子们午餐的来源。在农场里,教师让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习词汇、数学、科学知识;回到课堂后,用种植蔬菜的例子来演示,在烹饪课上,孩子们每学期需学会做一道菜。烹饪课教师利尔说:“孩子们认识蔬果、知道它们的用途后,在学校吃午饭时,会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就像基金会的理念一样,我们并不能强制孩子吃什么,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吃得更健康。”

2我国学校营养午餐

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营养午餐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杭州市是我国最早开展学生午餐的城市,目前该市有128所需要学生在校就餐的小学,其中98%已实现在校就餐;中学也大都有自己的校办食堂,另外还建立了3个学生营养午餐配餐中心。杭州市在学校午餐中取得的经验,被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沈阳、长春、石家庄、深圳、蚌埠等市相继开展了学校营养午餐工作。1999年,北京市政府将推广学生营养午餐纳入60件实事之一,达到了供应10万份午餐的目标。

2011年,中国民间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引起了全国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饭和营养问题的关注。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部等15个部委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确保学生营养餐计划的有效实施。

为了加强对学生营养午餐营养质量和卫生的管理,1996年卫生部发布了《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1999年发布了《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卫生规范》(ws103-1999),1998年发布了《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wst100-1998),2017年发布了《学生餐营养指南》(wst55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