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超重、肥胖与体重控制(1 / 2)

第四节超重、肥胖与体重控制(一)肥胖的概念

肥胖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症状性肥胖两类。

症状性肥胖是由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紊乱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综合征等引起的肥胖。这类肥胖是某种原发性疾病的表现,随着原发性疾病的治愈或好转,肥胖症状可以消失和减轻。

单纯性肥胖症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所致,由代谢调节障碍引起,热量摄入过多、能量消耗过少,导致积蓄过多的热量以脂肪组织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超过标准体重,这类肥胖最常见。

1学龄儿童肥胖判定标准

以2004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标准为评价标准,进行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筛选和判断。(见表4-5)

表4-5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标准

2腰臀比(whr)

腰臀比是一种身体围度测量法,可用来判断健康风险。

腹部脂肪量与许多健康问题有关,基于这个原因,保持整体脂肪和腹部脂肪低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随年龄增长这点尤其重要。一些研究表明,上身的脂肪(腰部以上)比下身脂肪(腰部以下)更容易引起健康隐患。皮褶厚度测量可帮助监测腹部和上身脂肪,另一个有效的测量方法可在家中操作,即腰围与臀围的比值:比值高表明和心脏病发作、胸痛、猝死高度相关。最近的资料表明,经常锻炼的人随年龄的增长,躯干的上中部位有很少的脂肪堆积。这说明一生中规律的身体活动是腰臀比的比值小和减少各种生活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whr=腰围臀围;男性:whr>08是中心性肥胖;女性:whr>07是中心性肥胖。

(二)肥胖与饮食与运动的关联

肥胖的遗传因素虽然能部分解释肥胖的原因,但是遗传因素不易控制。以目前的医疗条件,通过遗传基因治疗儿童肥胖还不能实现。同时,众多学者仍认为引起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代谢不平衡,即能量的消耗量小于摄入量,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大于身体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1饮食

前人的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对肥胖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大量调查研究也证明,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大多数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喜食油炸食品、甜食、肉类食品等高热量食品,食欲旺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经常非饥饿性进食,特别是晚餐量偏多。晚餐量偏多与肥胖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考虑是由于晚餐后运动较白天减少,有助于能量的储存所致。即使在热量摄入总量并不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即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也会导致体内脂肪增加而导致肥胖。

2运动

多数调查研究发现,肥胖儿童不喜欢运动,很少晨练,畏惧体育课,喜欢待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这样,一方面,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能量消耗量减少;另一方面,运动减少又使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直接导致糖类代谢能力低下,这些都为肥胖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肥胖者又会产生由于肥胖所引起的运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被动退缩等体力、心理障碍因素。可见,运动的减少与肥胖的形成互为因果,运动的减少导致肥胖,肥胖又影响运动,致使热量消耗更加减少,由此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而越来越胖。

(三)学龄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

导致学龄儿童肥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运用单一方法来实施治疗。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基因治疗在儿童肥胖的治疗中很少运用,同时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学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药物治疗和节食等方法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额外的损害。因此,在学龄儿童肥胖的干预过程中,大多都是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进行自然的治疗。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大都支持以运动锻炼、饮食调节、行为治疗、心理纠正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各种干预手段在综合治疗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有不同的侧重点,各种干预手段也都有自身的特点,运用时要考虑多方的因素。

1运动干预

儿童肥胖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摄入的能量从膳食中取得,能量的消耗主要包括人体的基础代谢、身体活动中的能量消耗、进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在能量的消耗中,身体活动所占的比重最大。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所以身体活动特别是体育运动在能量的消耗中起主要作用,而进食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不宜控制,所占比重较小,一般不作考虑。因此,对学龄儿童肥胖的治疗主要是从运动的干预和饮食的调节两方面进行的,同时辅以其他手段。前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运动锻炼和饮食调节在治疗儿童肥胖中也是很有效的。

学龄儿童减肥的运动处方不同于成人。学龄儿童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所以学龄儿童减肥运动处方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肥胖儿童的特征。

(1)运动方式。

有全身肌肉参加、消耗能量大的、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超过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行走、自行车、球类运动、游泳、登山、跳绳等,这样能更好地动用体能脂肪进行供能,达到消除脂肪的目的。同时配合力量性练习,主要是进行躯干和四肢大肌群的运动。可以利用自身体重进行仰卧起坐、下蹲起立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以利用器具如哑铃或拉力器等运动。但是学龄儿童不宜做等长(静力)运动,因为它容易导致心率过快和血压升高,对学龄儿童的心血管造成危害。力量练习能更好地降低体脂、改善体型、增强肌力,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

在选择运动方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肥胖儿童的兴趣和爱好,避免枯燥的运动形式,应以游戏的方式将练习内容穿插起来,提高趣味性,同时应辅以奖惩制度,激励儿童积极参与活动。选择运动方式时还要考虑学龄儿童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2)运动强度。

控制运动强度的指标应选择根据最大耗氧量和最大心率百分比制订,同时根据学龄儿童运动时的脉搏来监控。

运动强度的控制用于肥胖儿童的运动处方。要求运动强度达到个人最大氧消耗的50%60%,或者最大心率的50%60%。一般运动时脉搏达到150次分钟左右比较合适,这种强度的运动不会使学龄儿童过于疲劳,又能有效地消耗身体的脂肪,还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在力量性运动强度选择方面,为了达到消耗体内脂肪的目的,力量性运动时的肌肉负荷量是以最大肌力的60%80%、反复运动2030次为准,每隔23周增加运动量。

掌握好运动强度是减肥的关键步骤。运动强度大,不利于健康,孩子也难以坚持;运动强度太小,达不到减肥目的,能量消耗少,同时会增加食欲。

(3)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方面,最好在30分钟以上,只有达到30分钟以上,有氧氧化系统才可能动用脂肪来参与运动的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