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节日的食俗
(1)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现在,青团制作是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后,用开水拌和、蒸熟、打烂成面团状,加入艾青或麦苗打烂后得到的青汁,再加入适量的碱水以保色,包入豆沙或其他甜馅,做成团状和饼状,就成了一只只青绿色的青团。
(2)吃藕。
清明节,苏浙沪一带居民有吃藕的习惯。吃藕是寓意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莲藕取藕断丝连之意,表达了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是祭祖菜式之一。“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清明时节,除了青团,糯米藕也是一道时鲜美食。“冰糖、荷叶、香椿叶、艾叶、香榛木一起,用蒸汽蒸2小时,余温再焖7小时,然后冷却……”这样的做法,保留了藕中原有的营养和糯米与糖的香味,即便真空包装,吃入口中,依然口感松软、绵甜、香糯。
(3)吃桃花粥。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清明,是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也是祭祖怀古之日,在广为流传的清明风俗中就有“桃花粥”这一项。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这原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相近,于是二为一后,食“桃花粥”便成为清明的风俗延续下来。寒食节的所有特色食物中,桃花粥最受人青睐,这跟桃花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是分不开的。桃花粥的原料和做法都很简单,原料是桃花、粳米和红糖,红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先将粳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桃花瓣数克,最后放入冰糖熬至溶解即成,正宗的桃花粥用的是新鲜的桃花瓣。
(四)端午节
1节日的由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说法,其中以“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为广泛,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屈原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节日的习俗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作者通过这首诗抒发端午感怀,既有对新交旧知的怀念,也反映出端午插艾的习俗。除此之外,此节还有吃粽子,赛龙舟,斗百草,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孩童佩戴五彩缕等习俗。
3节日的食俗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茭白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们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和雄黄酒,端午节吃“五黄”可以驱邪毒、求吉祥。
(3)吃蛋、挂蛋、立蛋。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在我国江南一些地区,每逢端午节,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五)中秋节
1节日的由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江南又称“八月节”。中秋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2节日的习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抒发了月圆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到了近代,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3节日的食俗
(1)吃月饼。
月饼,又叫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当中秋的一轮圆月升起,蛋黄、莲蓉、豆沙、椰蓉等各种口味的月饼摆在桌上,全家人围坐品饼赏月,幸福极了。
(2)吃芋头。
芋艿是用球茎繁殖的植物,象征着“母子相依”。江南方言念芋艿谐音“运来”。所以,中秋吃芋艿,不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运连连,有着美好的寓意。
(3)吃毛豆。
《上海县志》里有“‘八月半’,又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的讲法。毛豆,吃的是本地产的“牛踏扁”(这种毛豆的豆子像被牛踩过一样扁平肥大),味道有点甜津津。毛豆里面排列着好几粒豆子,也象征着兄弟姐妹的团结。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4)吃八宝鸭。
上海人注重养生,由于秋天干燥,吃鸭子对身体很有益处,且此时正是鸭子肥美的时节,所以在中秋节前后吃鸭子,已经成了上海的传统风俗。上海人尤其偏爱4种特色鸭,一是清爽可口的盐水鸭,二是鲜爽脆香的烤鸭,三是浓油赤酱的酱鸭,四是鲜香美味的八宝鸭。
(5)喝桂花酒。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的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人喜食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的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