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传统节日食俗
(一)春节
1节日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太阳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2节日的习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响起,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启,春风送来暖意,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喝屠苏美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春联)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节日的食俗
(1)吃年夜饭。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参与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通常上海人年夜饭的最低标配是“八冷盆八热炒”,外加一道点心和一道汤。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人祖上都是从各地来上海打拼的外乡人。虽然岁月流转,不少人对祖籍几乎没什么印象,成了地道的上海人,但来自祖籍的饮食习惯还是代代相传。新上海人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三地,所以年夜饭的习俗也留有这三地的深深烙印。另外,上海人的年夜饭要摆开“圆台面”,全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真切体现了春节阖家团圆的传统。
(2)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借古人的诗句,赋予年糕美好的寓意,年味儿在热气腾腾的米香中来到了。制作年糕的米是一种黏性大的糯米,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作年糕的步骤:将糯米粉用细绢筛好,加上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就好了。因为南方产糯米,所以在上海,年糕是年夜饭上少不了的好彩头。
(3)吃八宝饭。
年夜饭点心必须是八宝饭。八宝饭源自古代的八宝图,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猪油和白糖,再放上莲子、红枣、桂圆肉等果料,撒上红、绿梅丝而成。莲子是八宝图中的和合转化而来,象征婚姻和谐和好;桂圆象征团圆;红梅丝与龙门同色,寓意兴旺发达;绿梅丝代表松柏长青,象征长寿。八宝饭不但口感软糯香甜,而且又有甜蜜、团圆等诸多美好寓意,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年夜饭首选点心。
(4)吃四喜烤麸。
年夜饭的上菜顺序也是有讲究的,第一轮上的是冷菜。冷菜属于开胃前菜,强调讨口彩,一定要有四喜烤麸。烤麸是以生面筋为原料,经过保温、发酵、高温蒸制而成,是江浙地区常见的素食食材。四喜烤麸其实应该是“四鲜烤麸”,上海话里“喜”和“鲜”是谐音,在烤麸之外,还必须要有香菇、金针菜、黑木耳和花生米这四样配菜,这样不但食材更为丰富,而且营养均衡,又有好口彩,自然就成了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冷菜。
(5)吃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春卷却是必不可少。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伴随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延续。春卷也叫春饼,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很高。
(二)元宵节
1节日的由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元宵节便来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夜晚,所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存在,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的过程。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热闹非凡,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2节日的习俗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花灯像东风吹开了万树花儿,烟火像被吹落的流星雨。宝马拉着的车子香气飘满路。箫声飘动着,玉壶的灯光流转,鱼龙花灯在飞舞着。女孩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样式的头饰谈笑着,带着淡淡香气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站在灯火摇曳之处。
这是一首词,元宵节也称灯节,在这圆月高悬的夜晚,人们点起彩灯万盏,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宋代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热闹非凡,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作为上海市中心人气最旺的元宵灯会,城隍庙的豫园灯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往观赏游玩。
3节日的食俗
(1)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江浙沪地区更多地将元宵节的节食称为汤团,而非汤圆。上海的汤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本地的大汤团,二是宁波小汤团。
(2)大汤团。
大汤团又称上海本地汤团,个头有乒乓球大小,比一般的汤团要大不少,所以叫大汤团。干糯米粉做皮,馅心主要是咸口味,如鲜肉或者菜肉;也有甜口味的,如豆沙、芝麻等,但还是以鲜肉或者菜肉更多见。
(3)小汤团。
小汤团又称宁波汤团,顾名思义是祖籍宁波的上海人带来的。宁波汤团最早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其特点,第一是个头小,只有桂圆大小;第二是用水磨糯米粉作皮;第三是馅心一定要是猪油黑洋酥。所谓猪油黑洋酥就是将猪油、芝麻粉和绵白糖三样按照43的比例混合搅拌而成,因此融合了猪油的肥、芝麻的香和绵白糖的甜,高温一煮,就成了流膏状,甜香、细密、绵柔。上好的宁波汤团,个头只有桂圆大小,仍然要求皮薄馅大,煮熟之后要能透过皮子隐隐看到黑色的黑洋酥馅。
(三)清明节
1节日的由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交代的背景正是清明节。清明节,原本指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但后来融合了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的习俗,成了现在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有扫墓的传统习俗,其实扫墓乃是古代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了清明扫墓了。
◆寒食节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流亡在外,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重耳流亡到卫国时,没有东西吃,饥饿难耐,臣子挖野菜煮了给他吃,重耳不能下咽。介子推便偷偷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一块,同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吃。重耳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在山里。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都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悲痛羞愧,即刻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2节日的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