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饮食文化
(一)中华饮食礼仪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饮食礼仪制度,后经过儒家整理和收集,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这些古老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直至今天仍然保留着强大的生命力,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尚礼”特点。
1入座礼仪
桌席上的位置很有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即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座次的安排根据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先不要动筷子,不可用手托腮或双臂肘放在桌上,也不要随意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点菜礼仪
点菜时要先征询客人的意见,要考虑宾客的饮食禁忌,特别要考虑宗教的饮食禁忌和不同地区的人对食物的偏好等。
3敬酒礼仪
中国建立的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早在西周时代便已经开始盛行,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酒桌上的学问博大精深,例如: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这其中关键之处,莫过于宾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这样显得既不礼貌,也不尊重主人。
(二)中华饮食食器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筷子和勺子,这是中国传统的进食器具,在中国起源很早,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1筷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也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宋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王,以此推算,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用筷历史。
筷子诞生之后,历代对筷子的制作可谓费尽心思,力图在两支简单的圆柱体上展现出更多的技艺。从古至今,就出现过象牙筷子、玉筷子、金银筷子、铜筷子、木筷子等,还有方头、圆头、多棱头之别。在中国民间,筷子也被视为吉祥物,女儿出嫁时嫁妆里会放一双筷子,即快生贵子的意思。此外,筷子还是和睦相处、同甘共苦、百年好合的象征。作为一种独特的食具,筷子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1等待就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2餐前发放筷子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3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更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
4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5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餐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
6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
2勺子
在古代的饮食活动中,筷子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匕匙(即勺),勺子与筷子往往是一同出现并配合使用的。勺在功能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炊具中捞取食物盛入食具的勺,同时可兼作烹饪过程中搅拌翻炒之用,古称“匕”,类似于今天的汤勺和炒勺。另一种是从餐具中舀汤入口的勺,形体较小,古称“匙”,即今天所俗称的“调羹”。
(三)中华饮食食俗
1婚礼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