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形式应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学龄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现场教学结合、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集体教学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等。
(2)应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传授的知识必须有科学依据,且切合实际;不能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而有意夸大事实。
(4)必须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如教育目标、知识掌握程度)及远期目标(如行为目标和健康目标)。
健康教育具有对象明确、双向传播、注重反馈和行为改变效果等特点,因此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时首先要了解被教育对象,明确他们需要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健康教育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实现多种多样,如健康教育课、在线互动课程、讲座、健康咨询、小组活动、现场教学、个别劝导等形式;教学方法有教师或者学生讲述、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示范演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教学媒介可以采用教材、课外读物、图片、海报、视频、食物模型、烹饪材料等。
食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被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与媒介,更新教学过程设计,从而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应有教学效果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自我评估、家长访谈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理念和意识的树立情况、健康行为的养成情况及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这些反馈与健康教育评价对于完善教学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gbt18206-2011)依照学龄儿童的认知接受程度、心理发育水平及生长发育状况将中小学阶段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教育内容分配到5级水平中,同时确定了各级水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见表2-1),这为学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分层提供了依据。
表2-1中小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健康教育水平、目标及基本内容
(续表)
学校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社会和政府的配合才能更加有效。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保持和巩固。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w格林(wrencewgreen)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支持即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这说明仅靠学校力量是难以做好食育工作的,还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机构和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科普宣教很重要,不仅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营养知识宣传,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所把握。因此,正确生活方式的改善,应该由社会及政府共同努力,给大众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