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一)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国民健康长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传播科学、正确的信息和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但是行为的改变以知识、信念、健康观的改变为基础,因此首先要使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建立起追求健康的理念,并为此自觉自愿地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人类所患疾病中45%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个人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的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总死因的489%,在我国占373%。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则可以使大多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方面。学校开展食育工作在目前的形势下迫在眉睫。
缺乏营养相关知识是目前我国居民营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普及营养知识成为首要的解决办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201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了“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这体现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健康教育的施行对保障健康的意义。
学龄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目前约有2亿中小学生,他们身心快速发育和群体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学龄儿童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2017年2月28日,“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之“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专场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今后的饮食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进行营养相关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
此外,学龄儿童在家庭中占有一定地位,他们可以把在学校接受的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健康行为带回家庭、带到社会,从而影响家庭和社会的行为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是最理想的场所,为健康教育保质保量地开展提供保障,是国家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
学校食育工作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儿童、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