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1 / 2)

第四节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探究了合理膳食、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更加全面、详细地为学龄儿童提出了膳食方面的建议。其核心信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6条)的基础上,增加5条核心推荐构成。

(一)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1要点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供给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我国学龄儿童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合理现象普遍。营养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处理与理解食物和营养基本信息及运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的能力。营养素养不仅包括营养知识,还包括技能、行为,从知道食物的来源到有能力选择和准备食物,并采取符合膳食指南的行为。学龄儿童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学龄儿童应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认识食物,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学会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参与食物的选择与烹饪,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和礼仪;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开展饮食教育,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2应用

从认识食物开始,了解食物的来源、分类、主要营养特点;了解食物加工烹调及其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了解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通过让儿童参观食品企业、农场,或参与食品从原材料的养殖到加工生产的过程,从而认识食物。

学习烹饪,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鼓励学龄儿童参与家庭食物的选择、购买、加工和烹调等。了解和学习食物的合理搭配、烹饪知识和技能。家长和老师要教导学龄儿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餐桌礼仪,传承优秀饮食文化。教会学龄儿童珍惜食物,不铺张浪费、不剩饭菜。家长应与学龄儿童共同营造轻松快乐的就餐环境,让学龄儿童在进餐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不在进餐时对其批评指责。

营造营养健康教育校园环境,把营养健康融入学校教育。学校是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以学校为依托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开设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做好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氛围建设,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

(二)三餐合理,规律就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1要点

学龄儿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齐全,并且做到清淡饮食。饮食规律一般为一日三餐,两餐间隔46小时,三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每天吃早餐,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营养充足的早餐可以改善认知能力,降低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学龄儿童的钙营养状况对成人骨量峰值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为满足学龄儿童骨骼生长的需要,建议每天摄入奶或奶制品。常吃快餐特别是西式快餐,是诱发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饮食因素之一。

2应用

吃好早餐:每天吃早餐,并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充足的早餐应该有以下三类及以上食物:谷类及薯类食物(如馒头、花卷、面包、红薯等);畜禽鱼蛋类(如蛋、猪肉、牛肉、鸡肉等);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如牛奶、酸奶、豆浆、豆腐脑等);新鲜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等)。

天天喝奶:保证每天喝奶及奶制品300或食用等量奶制品,可以选择鲜奶、酸奶、奶粉或奶酪。含乳饮料指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乳酸菌饮料等。多数含乳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营养价值远低于奶制品。如100g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约为30g,钙约为104,而乳酸饮料中蛋白质仅为09g,钙为14。

合理选择快餐:西式快餐主要由肉类、煎炸食品和含糖饮料组成,能量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少。应做到清淡饮食,少在外就餐,少吃高能量、高脂肪或高糖的快餐。

(三)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1要点

零食是指一日三餐以外吃的所有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合理地选择零食可以为日常膳食作有益补充。应选择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作为零食,可在两餐之间吃适量的零食。足量饮水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每天足量饮水8001400,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学龄儿童发育尚未完全,酒精会损伤肝脏和神经系统发育,应禁止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