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用
合理选择零食:零食是儿童营养的补充,是儿童饮食中的重要部分,其摄入是以不影响正餐为宜。建议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食物,如奶制品(液态奶、酸奶、奶酪)、新鲜水果、蔬菜、坚果和豆制品(豆腐干、豆浆);限制果脯、水果罐头、咸鱼、香肠、腊肉、鱼肉罐头、乳饮料、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激凌、雪糕)等;少选油炸食品(油条、麻花、油炸土豆等)、膨化食品(薯片、爆米花、虾条等)、含人造奶油的甜点和烧烤类食品等。巧用营养标签选零食和饮料。
足量饮水:每天少量多次、足量喝清洁的饮用水,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可以在每个课间喝水100200。学校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家里常备凉白开水。儿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610岁学龄儿童每天8001000,1117岁中小学学生每天饮水11001400。天气炎热或运动时出汗较多,应增加饮水量。有人对“毫升()”没有概念,到底要喝多少杯水?一瓶普通瓶装的矿泉水一般是550,所以1100的量大概就是两瓶矿泉水。
不喝含糖饮料:学龄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在总能量的10%以内,可接受的游离糖摄入量每天低于50g。含糖饮料中的糖属于游离糖,100碳酸饮料中含游离糖约11g,因此,要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禁止饮酒:提高学龄儿童对饮酒危害的认识。加强对含酒精饮料的管理,在酒及含酒精饮料的包装上标示“未成年人请勿饮酒”等警示标识,开展预防儿童酒精滥用的早期预防控制工作。
(四)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1要点
学龄儿童应做到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正确认识体型,保证适宜体重增长。挑食、偏食不利于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等现象,也容易伴随其他行为问题。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宜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
2应用
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对学生健康的饮食行为给予鼓励,偏食、过度节食、暴饮暴食都是不健康饮食行为。要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学龄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调整食物结构,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和食物的可接受程度。学龄儿童应避免过度节食,避免采用极端的、不科学的减重方式控制体重。过度节食行为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需早发现、早矫正、早干预。避免暴饮暴食,应定时进餐,同时避免在消极的情绪下进食。
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宜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是营养均衡的体现。可采用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wst456-2014)以及国家标准《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采取分性别和年龄的身高和体质指数(b)判断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迟缓、消瘦、正常、超重或肥胖。进行营养状况判断时,应先采用身高判断是否是生长迟缓,除生长迟缓外,再采用b筛查消瘦、超重或肥胖。
控制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对超重、肥胖的学龄儿童,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饮食和合理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调整膳食结构包括控制总能量,减少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糖、奶油制品等的摄入。合理安排三餐,避免吃零食或喝含糖饮料。同时,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应逐步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可增加至每天1小时的中等强度活动,并且减少久坐,如看电视、玩电脑等静态活动方式。
(五)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1要点
积极进行身体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静坐时间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预防肥胖发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学龄儿童每天应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鼓励学龄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游戏与活动,可增强体能,维持能量平衡,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利用,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减缓近视的发展。
2应用
积极开展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游戏玩耍、交通往来、家务劳动、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大于6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最好1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和骨质增强型运动。避免空腹运动,饭后1小时再进行运动,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雾霾天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可在室内进行不明显增加心率的运动,进行协调性和平衡性练习等(如仰卧起坐、瑜伽等),适当延长运动间隔,降低运动强度。
减少视屏时间:信息化时代,学龄儿童接触手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可能造成视力下降、睡眠紊乱等问题。让学龄儿童了解久坐不动和长时间视屏带来的危害,提醒他们每坐1小时,就要进行身体活动;不在卧室摆放电视、电脑,使用手机、电脑和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