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对口援建小学的建设(1 / 2)

这样的学生数量,自然如果只是依靠凤城大学校内的辅导员队伍的话还是管理起来比较吃力的,所以就选择了绝大多数大学都在使用的管理方法,那就是学生会制度。

但是现在凤城大学的学生会制度,逐渐暴露出来了和很多学校一样的弊端,尤其是这次创新创业联盟出现的事情其实在凤城大学内部并不是个例。

如果对于学生组织还是拿不出一个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办法的话,一定在最后会将原有的初衷改的面目全非,也会让学生会诞生的作用变的适得其反。

这明显就很不符合凤城大学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李成对于学生的偏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病态的心理。

不过这种偏爱不是没有效果,凤城大学在改制的短短几个月内,学校里的学生就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潜力,就不说现在还在校的学生,只是说过去的2016届凤城大学毕业生们,在支教团的任务面前没有丝毫的退缩,就足以能够看出来凤城大学的学生们其实还是拥有着很正确的三观和社会责任感。

镜头偏转到凤城大学支教团

宁省南部固市梧桐村

宁省南部多山区,并且虽然宁省有着“天下黄河富宁省”的美誉,但是由于水利设施的落后老旧,导致宁省南部山区本身种植耕地面积就不够,再加上交通水利设施的不便,这里就成为了宁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一个地区。

而这样的一个地区,想要拿出更多的钱来投入到教育领域明显很多时候还是很难做到的,并且虽然说市区的教育条件随着经济的整体平稳发展有些改善,但是乡村的教育设施落后也是超乎了将梧桐村小学作为对口援建小学的凤城大学的意料。

再凤城大学来到梧桐村以前,梧桐村小学可以说建设程度的落后,教师数量的匮乏都超乎意料,在现在的华夏国能够找到这样的小学也是不容易。

但梧桐村就已经是周围几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出资,由当地相关部门抽出最大的经济补助后建设的小学了。

虽然地处偏僻,但是作为一个村办小学却承担着周围包括梧桐村在内六个村子的学生的上学任务,这所小学共计在校学生也达到了三百多人。

当凤城大学经过多轮考核评比之后,将梧桐村小学确定为第一批对口援建小学的时候,村上的老师包括学生以及村民在得知消息之后可以说是喜极而泣。

虽然很多村民对于外面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质朴的他们明白,只有让孩子能够顺利的接受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够摆脱贫困的观念还是牢牢的刻在这些朴实的庄稼人脑海中。

凤城大学的援建没有让这些老百姓们等多久,很快凤城大学聘请的专业施工队伍就开进了梧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