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酒席准备(1 / 2)

修好的宅子总共十三间房,包括五间正房和八间附房。其中,正房是五间七开梁的砖瓦房,都按照如今最时兴的法子修的,有前廊有后檐,避雨又不遮阳。

五间正房,居中做了堂屋,堂屋的后墙靠东开了门。这个天,将门打开,从江面上吹过的带着水汽的凉风,便进了屋,着实凉快。

堂屋两边都是卧室,东西两头的卧室都是单独开门,中间的两间则由堂屋进去。

四间卧室包括堂屋都打了南炕,但炕洞却都开在了北墙外面。北墙和南炕之间的隔墙做了火墙。据师傅说,这样做屋子受热比较均匀,是城里取暖最时兴的做法。

屋里除了炕,还空无一物。王兴平觉得家什不急,他现有小鸡玩偶这生钱的技艺,什么家什不能置?

八间附房,西北两间没门没窗的柴房,现已堆满了一间屋:先在地里晒干的野草、木工做活剩下来的碎木、刨花等;东北的四间向阳附房,最西边一间做了厨房,紧挨着厨房的一间,王兴平准备给秋藜做织房,只是里面二十两银子的织机,还有待日后再置备。剩下两间,王兴平准备做库房,存粮食。东南的附房放了农具,虽然现在仅有一卷晒席、两把铁锹和三把镰刀;西南的附房,则放了骡车和摘地莓子用的一些篮子,筛子。

王兴平的新房建好了,但想要搬进去住,还得过个上梁的风俗。

上一世,秋藜没见过上梁,问李氏,李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大家都这样。再问什么步骤,李氏依然答不出来,让她到了日子自己去看。

秋藜便默默地缩回自己的角落去了。不管哪个时代,面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不懂的父母永远都是这么一套来应付,毫无新意。

因上梁是大事,王兴平带着李氏和秋藜回了老宅,禀告王满魁,并请他选取合适上梁的日子。

王满魁听说房子修好了,亲自过来看新宅。

前廊,五间正房,八间附房,王满魁一间间瞧过去,心里熨帖之极——王满魁一辈子,就花了八吊钱,建了七间砖瓦厢房和打了石头围墙,而他儿子王兴平则一口气花了十五吊钱整了套十三间的宅院。

养儿胜父,王满魁觉得,此生无憾。

所以他很爽快地同意了王兴平选的上梁日子,又问:“这饭菜你怎么怎么置办?”

王兴平答道:“咱族里现有二百三十六口人,算上里正,和其他的亲戚朋友,我算了一下一桌八人,得三十桌酒菜。”

“我准备按照三十五桌来预备。”

王满魁点头,长子的账算得清。

“菜色,我准备照咱村里的规矩,准备十个碗。”

“每桌按三斤肉,两条鱼预备。”

“一碗贺菜,千张豆皮炒肉。”

“一碗粉蒸肉。”

“一碗红烧鱼。”

“一碗韭菜鸡蛋糕。”

“一碗黄金白玉。”

“一碗菱秧炒腊肉。”

“一碗炸豆腐。”

“一碗凉拌李子。”

“一碗油渣炒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