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时代还是比较富庶的,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有人还是抱着愿意一试的态度,说要去看看这个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王知若听完也挺高兴的,想着这五十块钱没白花。
这次建房子聘请的人比较多,所以在二十天内基本就完工了。王知若也带着常嬷嬷从酒楼里搬了出来,准备住进新房子。
因为她们并没有带什么铺盖之类的过来,只是带了些贴身衣物。所以王知若就带着常嬷嬷先去成衣店,准备买些成衣再定做一些衣服。毕竟做生意嘛,这门面是要有的。你若是穿的太穷酸,那别人也看不上你这店呀。在成衣店里,王知若看见了一件红色牡丹对襟襦裙,上面的牡丹用金线绣制,看着很是富贵。她想让常嬷嬷试试,常嬷嬷一辈子粗布衣衫穿惯了,说不是很想穿这种颜色很鲜亮的衣服。
王知若就劝道嬷嬷,您那粗布衣衫在府里穿一穿就好了嘛,在外面我们是要做生意的,到时候等到我们新店开业,您穿着这一身出来,保证能亮瞎他们的眼。这种衣裳呀,您要习惯着穿,我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常嬷嬷这才不情愿的穿上这件衣服。穿上之后觉得还挺美的,索性就接受了。
等到置办了些衣物和被褥之后,王知若就和常嬷嬷去了她们的新家。要说这新家建的也蛮有水平的,因为王知若大价钱请了园林设计师来,然后又买了好多很好的材料。这些东西建下来加上人工费,竟花了三百多两银子。这一百亩的田地也才二百两银子,但是建场地竟花了三百多两银子。王知若心想这做生意果然烧钱,尤其是做大生意,更加烧钱。
在这基础上,王知若又请了些长工,还有厨子。这些日子,王知若也是四处走访,四处去吃好吃的。然后就从一些酒楼高价挖了八个厨子来,一个负责做酥点,一个茶点。然后还有做汤品的,做蜜饯小食的,做的都还不错。
因为在以前的酒楼,这些厨子都被埋没了,一个月也就给一两银子而已,王知若说一个月给他们六两银子,然后就把他们成功的给挖过来了。这些都是做本地菜的厨子,王知若又找了些年轻的做热菜的厨子。为啥要找年轻的呢,因为老的一般都有了经验,也都有自己的脾气。加上做了这么多年菜,如果遇上新菜式,难免不愿意学,到时候闹脾气要走王知若也招架不住。索性就找了些年轻的厨子,三两一个月,对他们先进行培训,做一些现代的菜出来。
因为厨子也都是刚入门的阶段,王知若在聘请他们之前,对刀工也进行了考核。考核过关了才决定聘请的他们,还有各种味觉和嗅觉测试。如果这些都过不了关,那也失去了做厨子的资格,不能在这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