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澳洲五省即原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3、九州省、四国省、北海道省为日本先后割让给帝国的领土;
4、原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并入东印尼省内;
5、原马来亚(马来亚半岛地区)建为马来亚省;
6、西太平洋以赤道为界,建立西南太平洋群岛自治区和西北太平洋群岛自治区;
7、缅甸成为帝国藩属国后,建立为缅甸联邦共和国;
8、帝国本土除了东亚领土、东南亚领土、北亚领土、大洋洲等领土外,还在名义上拥有整个南极洲,但国际各国对此基本不承认。
由于帝国版图的急剧扩张以及新的世界大战格局在不断变化,帝国军的各大军区(战区)也进行了相对地调整,重新设立10个军区(战区):
一、首都军区;
二、东亚军区(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北、西南);
三、蒙疆藏军区(内蒙古、外蒙古、内新疆、外新疆、西藏);
四、中亚军区(中亚地区3个藩属国);
五、中南军区(中南地区5个藩属国);
六、北洋军区(北洋三省和北洋3个藩属国);
七、南洋军区(南洋三省和南洋3个藩属国);
八、北亚军区(北亚五省,即整个西伯利亚地区);
九、澳洲军区(澳洲五省,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西南太平洋群岛);
十、北太平洋军区(太平洋北部海域、西北太平洋群岛、阿拉斯加省、夏威夷王国);
在密切关注美国的同时,帝国高层们的目光也一直注视着欧洲。征服俄罗斯,这让德奥两大帝国前前后后共出动了一百八十万大军,使得两国在欧洲西线和南线兵力不足,只能被动防御英法联军对德奥两国本土的轮番进攻。此时,随着俄罗斯的灭亡,复仇心切的德奥两国迅速从东线战场上抽调主力重兵回援西线,集中全力反击英法两国,德奥联军继而和英法联军爆发了强度空前的决战。
九月初,德军闪电般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不宣而战。这个军事行动是德国陆海军共同赞同的,因为夺取了比利时后,德国陆军就能得到该国的铁路网从而对法国展开反击,而夺取了荷兰,德国海军就能得到更多的入海口,改善此时德国海军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在本土港口内的窘境。经过东线战役的洗礼后,德军的战斗力和德军高级将领的指挥能力都如火纯情,仅仅两个星期,德军便攻陷低地三国全境。九月下旬,德军兵分五路,大举反击法国本土。由于德军士气高昂且经验丰富,并且充满了反击英法、保卫本土的旺盛斗志,使得英法联军猝不及防间连战连败。凯歌高奏的德军兵锋凌厉,在这一系列的反击战役中歼灭英法联军二十余万,并于十月初进逼向法国首都巴黎。
10月8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郊区的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马恩河会战。从东线回援西线的德军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8集团军尽皆参战,使得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投入的总兵力高达110万,对于德军统帅部来说,攻占巴黎俨然是势在必行的战略目标;而对于法国政府来说,江河日下的恶劣战局使得首都遭到了严重威胁,如果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那么整个法国军民的士气都会崩溃,甚至会导致全国投降。法军被迫集结第3、第4、第5集团军迎战,同时紧急组建了第6、第9集团军参战,英国远征军第1、第2集团军也尽数投入这场战役。英法联军总计投入70个师,总兵力115万。
整场会战由马恩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两大部分组成。规模空前,激烈程度更加举世罕见,双方200余万军队在纵横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全面厮杀。德军的目标是一举击溃英法联军,同时攻占法国首都巴黎,从而迫使法国投降,继而再对英国进行重点打击,联军的目标则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巴黎,确保法国不会崩溃以致英国孤军奋战。三国大军穷尽一切手段投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重炮、重机枪、飞机、坦克、火焰喷射器、毒气各种杀伤力空前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地在战场上出现,给双方军队以及交战地区内的平民带来了惨重的伤亡。整个局势,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因此整个战役还在进行中。
德军在西线对英法展开全面反击的同时,奥匈帝国在南线也采取了一系列果断军事行动。奥匈帝国军约30万兵力全面吞并了塞尔维亚,继而对反抗势力进行严厉镇压,同时,奥匈帝国对联盟国阵营里第三号国家意大利展开了反击。意大利对同盟国开战后,乘机吞并了奥匈帝国南部的不少国土,此时奥匈帝国将军队主力调回南线后,自然和意大利展开全面报复。欧洲的南线和西线一起战火纷飞。
德奥英法意五国在欧洲厮杀成一团的时候,中华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则乘机忙着消化巨大的胜利果实。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本国不但伙同中德奥三盟国彻底解决了百年世仇俄罗斯,瓜分到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55万平方公里领土,还在加利波利战役中狠狠地重创了试图进攻本国首都的英法联军。巨大的胜利让奥斯曼上下彻底扬眉吐气、信心大增,对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也充满了期望。此时的奥斯曼帝国,一方面忙着消化高加索地区这块肥硕的成果,一方面则积极联系中德奥盟国,希望能早日对英法两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攻击,以此夺回原属奥斯曼的埃及、利比亚等被英国霸占的国土。
帝国方面也忙得团团转。此时的帝国面临着三件主要的大事:消化胜利果实、扩军备战、建设中德奥土四国运输通道。帝国此时“难得清闲”,而德奥两国则还在继续高强度的战争。德国两国毕竟没有殖民地,两国本土资源并不丰富,因此两国为了反击英法意三国,在矿物、粮食、橡胶、煤炭、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的消耗上自然入不敷出。德皇威廉二世和奥皇约瑟夫一世都三番四次地致电圣武皇帝,希望中国迅速给德奥两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战略物资,以帮助德奥两国持续高强度的战争并把英法意给打垮,毕竟中国此时国土巨大,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虽然也暂时不进行战争,但这个老牌帝国的国力也快要油尽灯枯了,加利波利战役,奥斯曼军队打得非常漂亮,取得战果非常辉煌,但本国军队的精英基本损耗殆尽,国内囤积的战略物资也消耗一空,想要继续参加战争,明显也有心无力。因此,奥斯曼帝国也向中华帝国不断提出德奥两国的要求。三大盟国都迫切希望中华帝国迅速给三国接上输血管。
面对盟友的邀请,帝国自然不会置若罔闻。从帝国到德奥土三国,共有三条路。第一是印度洋海路,这条路虽然最便捷,但大部分还掌控在英国手中,苏伊士运河也是英国人的地盘,因此这条路不得不作罢;第二是俄罗斯境内,由于俄罗斯已经被三国所灭亡,俄罗斯国土自然也被三国所瓜分,但此时俄国境内也不太平,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农红军活动得异常猖獗,那些多如牛毛的游击队和抵抗分子还没有来得及剿灭,因此这条路也不安全;剩下的只有第三条路,也就是中亚了。中亚三国都已经归顺帝国,当地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势力,因此这条路最为保险。
帝国交通部长詹天佑迅速接到了圣武皇帝的命令,负责建造“西京(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中亚三国-里海-奥斯曼帝国-黑海-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运输线。
显然,如此漫长的交通线必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劳动力。好在帝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西伯利亚和澳洲被帝国吞并后,分别成为了帝国最北方的地区和最南方的地区。这两个地方都处于未开发的原始蛮荒阶段,无数的珍宝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这两个地方的地下。虽然这两个地方都地广人稀,但这两个地方的面积都太大了,澳洲面积大约800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尽管都地广人稀,但澳洲还是有九百多万的西方移民,西伯利亚也有一千多万的俄罗斯人。对于这2000多万白种人,帝国的政策非常明确:愿意加入帝国国籍并效忠帝国皇帝者,可以成为中华民族里的新成员;不愿意加入帝国国籍或效忠帝国皇帝者,一律驱逐出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澳洲的英国人都驱逐到印度去,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则都驱逐到乌拉尔山脉以西。两个选择都拒绝,那帝国就不客气了。
干这种事的还是日本雇佣军。此时在澳洲,共有6个旅团、5万日本雇佣军,而在西伯利亚,则有45万日本雇佣军。对于冥顽不灵的英国人或俄国人,日本雇佣军一概毫不客气,用子弹和刺刀强迫他们离开帝国领土,顽抗者,日本雇佣军直接杀无赦。实际上,澳洲的英国人还比较好点,毕竟他们还可以去印度或英国本土,但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的祖国已经灭亡了,乌拉尔山以西是德奥土三国所瓜分的地盘,也不是他们的祖国,被驱赶到那边的俄国人迎来的仍然是悲惨的命运。有时候,隔着国境线,这边的帝国军像赶鸭子一样把大批的俄国人驱赶到那边去,而那边的德军士兵、奥匈士兵、土耳其士兵也赶鸭子一样地再把这些俄国人又驱赶过来。四国军队对这些亡国了的俄罗斯人基本是“四不管”。走投无路,这是形容俄国人此时处境的最写实词语。帝国境内的俄国人基本都沦落得很凄惨的结局,日本雇佣军对他们自然没有任何怜悯,日军士兵们先是将他们洗劫一空,然后强行驱赶到荒野山林里任凭他们自生自灭,数百万无路可去的俄国人在饥寒交迫中被日本雇佣军关进集中营里,最后送到中亚去修铁路。在这段强行迁移的历史中,帝国西伯利亚地区境内的900余万俄罗斯人,大约有150万人能“荣幸”地成为中华民族里的俄罗斯族,其余的要么在被驱赶出家园后无路可走而活活饿死病死冻死在莽莽无边的西伯利亚荒原里,要么则葬身在中亚地区的荒漠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帝国军获得的“沙皇宝藏”外,日本雇佣军又用刺刀帮助帝国在俄罗斯掠夺了数以十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欧洲的战火和亚洲的和平,一直持续到了1912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