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节 第四盟友(1)(2 / 2)

在旁边沉默不语的李济深突然道:“诸位,别忘了我们原先的计划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鼓动奥斯曼帝国出兵北上进攻俄罗斯,我们现在改变计划,就没办法刺激到奥斯曼帝国了。”

众人再次沉思起来:“对,这确实是个问题。”

李济深想了想,毛遂自荐道:“我要去奥斯曼帝国,亲自说服奥斯曼苏丹对俄国开战!”

众人都吃了一惊:“你在异想天开吧?你凭什么说服那群土耳其胆小鬼?你又怎么去?”

李济深目光坚毅地道:“弟兄们,既然我们大家都想建功立业,那就放开手彻底大干吧!我们现在改变作战计划已经有点先斩后奏的味道了,那索性就再次先斩后奏一次。完成任务,那就完成得圆满一点、漂亮一点,岂不是更好?至于怎么去”

张作霖道:“我立刻联系陆军航空兵的舒司令,让他调拨一架飞机送你去。我们的飞机现在差不多时速达到200公里,除了中途的加油时间外,差不多一天你就能到伊斯坦布尔了。”

“就这么办!”郭松龄兴奋道,“弟兄们,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狠狠地立一个盖世大功!到时候皇上龙颜大悦,我们一起光宗耀祖、青史留名!”

中亚的荒漠上,几个年轻气盛、立功心情的军官就这样制定了一个胆大妄为的新计划,事实证明他们的这个小型会议对帝国的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亚欧两大洲分界线战火滔天的时候,整个欧洲也狼烟遍地。德国方面,德皇威廉二世在获知战争即将爆发后迅速任命卓越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上将为德军总参谋长,全权制定德国在欧洲进行战争的全面计划。曾经一手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的施里芬上将不负众望,他迅速调整了德军的全面战争部署。在这之前,施里芬上将一直认为德国会先和英法开战,因此他的“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是第一步进攻英法、防御俄国,等打垮法国后取得欧洲大陆的主导权时,再集中全力进攻俄国。但此时,旧的“施里芬计划”明显已经不符合现状了,因此施里芬上将立刻制定了新的计划。原计划中,德军在东线和西线的军力对比是1新计划里则变为了1德军正规军的95个师共有45个投入了对俄国的战争里,还有50个则负责在西线防备英法、坚守国土。奥匈帝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比较依附德国,因此在军事战略部署上也配合德国。奥匈帝国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上将把85万奥匈陆军正规军分为3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的40万军队投入对俄作战;第二方面军的30万军队则驻守在南欧,防卫本土南翼并帮助德国守卫西线,抵御英法,同时也防备意大利突然站到英法阵营;第三方面军的15万军队开赴巴尔干半岛,准备吞并掉塞尔维亚。综合而言,德奥两国在东线集结了大约100万军队进攻俄国,同时部署了超过120万军队在西线和南线以防备英法意。

与此同时,德奥两国迅速扩军,大量预备役部队被编入正规野战军,数以十万计的退役士兵重新接到了服役命令。由于两国为战争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早已经不是一两天,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国的陆军总兵力便超过600万。由于德奥两国领土全面接壤,因此两国军队军力集中、调东灵活,并且互相呈唇齿相依之势,在国土防御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从宏观角度上看,德奥两国国土位于欧洲中部,此时两国面临的战线共有三道,西线对抗英法以德军为主,南线对抗塞意以奥军为主,东线对俄作战则是两国军队共同承担。

客观上讲,施里芬上将对突然间改变他精心制定多年的“施里芬计划”也感到很意外。在他原先的计划里,德军只出动10个师的部队配合奥军在东线防御俄国,同时出动80个师在西线全力击败法国,而西线的这些部队以右翼为重点,80个师里共有70个师集中于右翼,左翼只有10个师。此时,中德奥三国既然确定了先击败俄国为主要任务,施里芬上将自然从善如流。由于俄国还要面对来自远东中国的攻击,因此施里芬上将只调动了德军一半的力量投入对俄作战,至始至终,他都对法国和英国充满了高度的戒备心。

11月11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对外发表通电,宣布“经过竭尽全力的调停和斡旋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因为战争挑起者的执迷不悟而化为了泡影。上帝可以为我们证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文明社会,我们的确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此时,我们不得不遗憾而痛惜地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全面的战争已经避无可避。为了自由和公道,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的进攻。愿上帝保佑大英帝国。”

上午10时整,英国正式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中华帝国宣战。

中午12时许,法国正式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中华帝国宣战。

下午,中德奥三国也先后对英法两国正式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接到帝国以及德奥两大盟国与英法俄三国全面互相宣战的消息时,李济深所乘坐的飞机刚刚抵达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帝国驻奥斯曼大使伍廷芳来到机场迎接了他。其实,自从飞机这种航空器诞生后,各大列强立刻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了飞机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帝国首先成立了陆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而奥斯曼帝国虽然国力日衰,但却于1909年6月在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成立“空军”这种新式军种的国家,因此首都伊斯坦布尔自然拥有几个还在试用期间的军用机场。来到这个西亚古老帝国的首都,李济深最大的印象就是感觉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非常类似洋务运动期间的清王朝。内部虽然已经衰朽不堪,但通过一系列洋务改革,在陈旧的帝国外壳上涂抹了不少华丽的现代化色彩。奥斯曼帝国在百年来被西方列强凌辱得屡战屡败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建了现代化的军队,效仿西方建立了国会和宪法,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但这些改革措施都没有彻底颠覆这个封建帝国的实质性制度。最根本原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注定了奥斯曼帝国只是洋务期间的清王朝,而不是如日东升的中华帝国。眼下奥斯曼帝国的短暂繁荣也只是回光返照,而不是浴火重生。

伊斯坦布尔毕竟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还是比较繁华热闹的。帝国各不同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古迹让全城充满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名城气息,金碧辉煌的清真寺、气势恢宏的大教堂、富丽堂皇的楼阁城堡、饱经沧桑的塔楼渡槽、巍峨壮观的皇家宫殿以及遍地开花的西式新建筑和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共同组成了这座集合欧亚非三大洲文化、糅合东西方文明的壮美城市。穿梭在各种名胜古迹令人目不暇接且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主街道上,李济深和伍廷芳在马车内进行了一番对话。

“伍老先生,您居然来亲自迎接我,我真是受宠若惊呀!”李济深感动地道。

“李上校哪里的话。大家都是帝国的官员,同朝为官,又都是中国人,在这异地他乡,老朽自然要尽到同胞之情了。”伍廷芳显得很平易近人,但眉头间隐隐有一丝阴郁烦恼之色。

“伍老先生,我千里迢迢飞到伊斯坦布尔肯定不是来玩的。您是知道的,帝国和英法俄已经正式宣战,德奥则和我们并肩作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而帝国和德奥的战略思想就是在战争一开始便集中全力征服俄罗斯,本来,前线的帝国西线大军愈战愈勇、势不可挡,如果没有他国干涉,俄罗斯肯定撑不过几个月。但随着英法的参战,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帝国对俄国的战略。因此,奥斯曼帝国能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参战,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奥斯曼如果站在我们这边并发兵北伐俄罗斯,那对于我们来说即使不是如虎添翼,也是锦上添花。”

“李上校,老朽虽然不懂军事,但这个粗浅的道理还是很清楚的。”伍廷芳的脸上露出难堪的苦笑,“皇上早已经给老朽下达了指示,要老朽说服奥斯曼高层加入中德奥三国同盟,并对俄罗斯和英法开战。老朽这几个月来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任凭老朽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利害关系,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如何将帝国开出的条件说破天,但穆罕默德六世和青年土耳其党的那些领导人就是不为所动。老朽也算是看出来了,他们既想要大捞一笔,但偏偏又力不从心。说白了,有贼心,没贼胆。过去百年来他们被英国和俄罗斯欺负得太惨,让他们不但失去了卧薪尝胆、图谋报复的勇气,更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求上进,越来越妄自菲薄、胆小如鼠,只知道不停讨好英俄来继续苟延残喘,哪怕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只要能换来息事宁人、苟且偷生,他们就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有胆子对英国和俄国开战。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和当初清王朝简直就是一模一样。难呐!”伍廷芳无奈地叹息道,“老朽碌碌无为,完成不了任务,真是有负皇上的重托和信任哪!”

李济深感触道:“奥斯曼的这种精神面貌和民族现状,让我突然想起了帝国中京大学文学教授周树人先生说过的那句话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人于国,这句话都是至理名言哪!无论是人,还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当被无数次的失败导致精神麻木或丧失了抗争勇气,剩下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在腐烂中死亡,要么浴火重生。”

伍廷芳道:“我是个文官,所以我之前说服穆罕默德六世和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的时候,都是通过文人的方式来叙述利弊关系的,可能我说话的方式和理据都不够入木三分,所以我也试图改变游说的方式。李上校你既然是个军人,也许你的话能更加一针见血、更有效果吧!”

李济深感到肩膀和心头都沉甸甸的:“为了帝国的利益,我一定竭尽全力。”